大乘起信論略釋 32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就談到真如-這個染淨互熏當中的真如熏 真如熏當中-就提到了真如的用熏 真如用熏裡頭分兩大類 一類是差別熏 一類是平等熏 那麼講到那個差別熏的時候-又講到差別熏中有近緣 就能夠眾生的根機成熟了 那麼「近」能夠讓他立刻的-做為正道的親近緣 很近的親近緣 讓他能夠速得得度 那麼一種是遠緣就是比較-就根機未熟 所以比較遠 那這種遠、近二緣-分別復有二種 一種就增長行緣-就是修行行門增長 那麼行門增長緣 另外一種是什麼呢?-就受道緣 那麼什麼叫增長行緣?-什麼叫受道緣? 他當然他並沒有解釋 論文沒有解釋 那麼這個法藏大師有稍微提到 那我們看到慈舟老和尚的-講記裡頭也有提到 所謂的增長行緣 就是行門 修行的行門 那麼怎麼樣? 增上 那麼所謂的行門增上也就是說 乃發生這個真如無漏智之前的-這種方便行 真如無漏智還沒有發 所謂真如無漏智就是體解真如 也就是所謂的天臺講的斷無明-開始分破無明 分破無明的這個智慧未發 未發你就要種種的什麼? 種種修行善巧方便-來給予什麼? 誘發做為方便 所以是發真智之前-所謂實智之前的這個方便行 那麼那如果這樣-你下面那個你就懂了 所以受道緣就是說 已經能夠直接讓你發起-無漏正觀智了 也就是實智 能夠消除無明了 開始斷無明了 那麼這個顯然就是-別教初地以上 做為受道緣 這樣懂嗎? 好!這樣了解之後 那麼就差別緣講完了 差別緣 差別緣講完了 現在是平等緣 平等緣是怎麼樣? 前面差別緣是指的 在眾生的用意識心的差別當中-所看到佛菩薩 用種種不同的相貌來利益我們 這是對一般的凡夫、-聲聞、二乘人等這樣子用 那麼平等緣就不同了 平等緣者 一切諸佛菩薩 皆願度脫一切眾生 自然熏習恆常不捨 以同體智力故 隨應見聞而現作業 所謂眾生依於三昧 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這就是平等緣 這個顯然是怎麼樣 就是說他不是於現世的這個-一生的這個生命當中 你見一個好像肉體來 而且示現一個非佛身的樣子-差別相來利益我們 不是的 是指一切佛菩薩 他依於因地已經發的這個 盡於未來際平等度脫一切眾生-的這種平等的大願 那所以說只要有眾生 所以他自然的怎麼樣? 自然不勉強、自然熏習就是說 不勉強、自然的能夠-憫念一切眾生 諸位啊!這種觀念很重要 你看阿彌陀佛不就這樣嗎? 憫念一切眾生-對不對? 好了!那麼自然熏習 他對我們恆常不捨 所以你相不相信阿彌陀佛-只要你念他他就來 他就加持於你 你相不相信地藏王菩薩-都不捨娑婆世界 所以他離我們更近 就在娑婆世界 你相不相信? 因為這就是所謂-自然熏習恆常不捨這種觀念 那麼在這樣子 他又以同體的這個悲智 同體智力其實是含悲 真如不二的這種悲智雙運 然後生佛不二的這種-出纏的妙用 真如出纏 出纏、出煩惱的妙用-這是佛才有的 這種妙用 那麼隨應所見而現作業 隨眾生的因緣 應該見何身即見何身 應該聽何法即為說何法 那麼這是怎麼講呢 這就眾生在修禪定當中 他於法認知多少 那麼佛就以眾生所喜見之身-而示現在前慰喻說法 有沒有? 那個〈法華三昧懺〉裡頭提到 那《觀普賢行法經》裡-也提到這樣 以眾生所喜見之身 於他的三昧定慧等持當中-現身為他說法 這也絕對不是阿羅漢了 你懂嗎? 因為阿羅漢已經與這真如心-相遠離了 他見的也是見那個羅漢佛-講的也聲聞法 這裡講的都是大乘的究竟法 是這樣子 是這樣 那麼這個就叫平等熏 為什麼叫平等? 一切眾生只要依這個義來修-就是已經在三昧當中 那麼他平等熏習-皆會示現 那麼我們念佛以依著佛的本願 於臨入滅時-乃至一念相應 念念懇求 那念念真實-真實到有相似的三昧 這個時候佛也依他的本願-平等示現 那狗貓牠要願意能念佛 聽懂人語要念佛 也一樣平等示現 這樣知道吧? 這就平等緣 他不起差別緣 不因於你的分別念-還有跟他的有緣、沒緣 都不管 你哪怕過去完全跟佛-跟那尊佛都沒有緣 你在定中你該聽他說法-他就會現 平等示現 因為他對你恆常熏習不捨 接下來下一段就合明 這合明體相用 所以己二、合明-分兩科 午一、標徵 現在己一是別明體相跟用 現在把體相用合起來說 說怎麼樣子用體相用來熏眾生 這樣諸位了解嗎? 現在在講這個部分 他說到了 此體用熏習 體相用 所以體用底下-分別復有二種 云何為二? 一者未相應 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 以意、意識熏習 依信力故而能修行 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 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 這很明顯 什麼叫做未相應熏呢? 這裡講的 體相用通通有相應跟不相應熏-這種分別 這很容易理解 就簡單講就是與你的真如心-相應的名為相應熏 體相用通通能夠跟-以真如相應而熏 那你還在真如之外-不體真如 也就別教的登地以前 包含聲聞人 根本就不知真如心 這樣子那完全不相應-對不對? 這個時候依著-這不相應的真如體相用熏 這也就是用的是差別意識熏-這分別事識熏 這樣能不能懂? 很容易懂 這樣就懂了 前面講的相應不相應-就是講這個 是不是啊? 所以那他只能怎麼辦 只能用你意跟意識-有沒有? 意跟意識這在第六意識之外 當修到了那個什麼呢? 初住以上有部分的意-已經進入到八識 接近八識的範圍了-那五意了 但是我們凡夫幾乎只用到意識-用不到五意 用不到五意的那個後兩意 用不到 就是智識跟相續識 用不到這兩個 那麼但是它及於什麼? 及於這個三賢位 所以說意意識熏 那麼他只能用什麼? 只能夠用智識以及分別事識 而發起這種信真如、信三寶-這做四信 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叫四信 所以永遠要注意這個事 就信這個 那麼信這樣子-這種信力故來修行的 所以不能得到那個-根本無分別心 不能與真如體相應 所以既然這樣 他就不能夠有與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 前面不能與體相應 真如體、真如相相應 這裡就不能 接著就也不能跟自在業相應 怎麼講? 你看看那個登地以上的菩薩-他還在修 可是他業自在 他知道他真如體-能夠變現種種山河大地 那麼攬日月於手中 然後以小入大、以小入大 以多入少、以少入多 那麼於一芥子許-轉這個一法界的大法輪 這麼一沙一世界等等 他能自在這樣 能這樣他就更能夠-受到真如的內熏 他這種不思議業用 欸!對不起!凡夫沒有 所以我們修行只能在-熱熱的地方苦苦的拜佛 看到的佛-我們就是這個凡夫的佛 我們要去那裡參訪-只能搭車子去 我們也不能變現這空間-山河大地 都不能 所以我們自己要努力去建造廟 就只能這樣 這樣了解嗎? 就沒有那個不思議業用 那麼什麼叫相應熏? 反此就叫相應熏 你想也知道-對不對? 反剛剛那不相應的就叫相應 已經依著真如的體、相、用-而能起作用來內熏自己 所以說 二者 這是已相應熏 二者已相應 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 與諸佛智用相應 唯依法力自然修行 那麼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這很容易理解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看這文字就容易理解了 他已經是什麼呢? 已經是法身-就登地菩薩了 別教登地 圓的話初住以上 住、行、相 住、行、相 這個三賢已經都分破無明了 法身菩薩 他得那個什麼無分別的-無分別心 就權智實智不二-叫做無分別心 也可以說是無念 與真如相應 一念相應的這種無念心 那麼與諸佛本具的什麼呢? 體相用相應 叫智用相應 智是本智-本具的體叫智 也是他的相 那麼接著就是用相應 那麼這個時候他依智不依識-而修行 前面不相應修-熏是依識而不依智 這樣懂嗎? 較後期的唯識來說就是這樣 他現在是依智不依識-來熏、來修了 那麼這個唯依真如法 真如本有內熏之法力-任運自然修行 咱們都有點勉強不自然 那麼熏習真如能夠滅這個無明 這個我想前面都講過了-對不對? 好!那很容易理解 很好 那麼最後講完了壬三之後-接著就壬四 好了!那染淨會熏-染淨有生滅 真如法再講到染淨生滅 再講到染淨的互熏 那麼接著我們還要再明染跟淨-這個彼此淨還是不淨的問題 這就很容易 幾句話而已 染有沒有淨呢? 有淨-但無始 那淨法呢? 真如法呢? 是有始而無終 染法呢? 就無明法是什麼呢? 無始而有終 其實真如法是無始無終的 那講有始的是指的-就對凡夫來講修成佛叫做始 就開始看到了 就這個意思來講叫有始 染淨二法有沒有那個-有始有終的問題 要談這個 那麼所以說明染淨盡不盡義-分兩科 癸一、明染法違真無始有終 復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 「不斷」就是什麼?-就是無始的意思 無始 什麼叫無始? 什麼叫無始? 在沒有一個開始 因為在它之前沒有無明-對不對? 無明是因為不了真如才有無明 在你真正還不了真如之前-沒有什麼可以談的 因為它沒有時間相 所以沒有時間相-就沒有一個開始 沒有更前的因-所以名為無始 在真如被迷之前-沒有任何的無明出現 所以說這個無明是根本的無明-沒有更前面的因 所以也無始 要有始的話 有始就是有一個更前面的因-才叫有始 有開始嘛-對不對? 它沒有開始 所以謂之為無始 那麼不斷的熏習 乃至得佛後則有斷 他就有斷了 就不再生了-就是終 所以說無始而有終 接著癸二-明淨法順理是有始無終 淨法 清淨的熏習法是有始-但是無終的 永遠熏下去 染淨互熏當中它是 淨法是有開始熏的時候-但是熏不完 那染法呢? 是沒有開始的時候-一路一直熏 熏到某個時候-一斷就永斷 就不再熏了 在講染淨二法-熏的有始無始的問題 這樣懂嗎? 也幾乎可以看成真如跟無明的-有始無始的問題 這樣了解吧? 那麼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於未來 此義云何? 以真如法常熏習故 妄心則滅-法身顯現 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對不對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因為真如永遠不斷嘛 不斷、不常、不可破壞-謂之真如 前面利益分裡頭有講到-對不對? 那既然有這一個 那它不斷不壞啊 那今天依於本覺說有不覺-依於不覺說有始覺 所以始覺一起 那就是你淨法熏習的開始-對不對? 那只要一直熏-就淨法相續不斷 淨法一直顯現-對不對? 顯現到最後真如全部顯現了 那淨法就永遠不停止的-一直熏下去 所以是有始 依於始覺說有始 是不是這樣子啊? 始覺一現-淨法熏習開始 有始但無終 這樣就不盡-對不對? 那染法呢 染法是無始而有盡-有時而終 這樣懂嗎? 這在講染淨二法各有始-各有盡不盡的問題 這個在避免了什麼? 避免有人說 那有人成佛還會變眾生-這種觀念 他就先把你阻斷這種懷疑了 這樣了解嗎? OK!好!接下來 這個復次 下面庚二 哎呀!太棒了 總算從庚一結束了 在講那個釋生滅心法-總算講完了 現在講示這個什麼?-辨所示之義 就是講到了義大了 法大已經講完了 我們現在講義大 回過頭來看那個組織大綱-就知道了 組織大綱 這個釋生滅心法已經講完 這庚一的部分 那庚二就是辨別這個-生滅心法的體、相、用 的體、相、用三大的內容 生滅這個心法 或者真如心法的什麼? 體、相、用的部分 是這樣 這庚二、辨所示之義 分兩科-對不對啊? 分兩科 那麼兩科 第一科是辛一 辛一是什麼? 釋體、相二大 那你就要知道-辛二一定是什麼? 釋用大 猜也知道 那麼體、相二大分兩科 總標二大之明 二大之明 那麼第二科壬二是-別釋二大之義 那麼二大之明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 體、相者 那麼再來別釋二大 別釋二大分兩科 壬一 這個壬一、別釋二大義 癸一、釋體大 那癸二一定是釋相大 是不是這樣子啊? 釋相大 那釋體大怎麼說呢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 非前際生非後際滅 畢竟常恆 你看這幾句話-我們一天到晚常聽到 對不對? 真如之體 雖然依於真如而有生滅 但是一切生滅法的根本-就真如體 對不對? 真如體怎麼樣呢 是一切的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乃至諸佛 它無有增、無有減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那麼也非怎麼樣? 非一念之前生 妄想之前生 也非什麼呢? 也非後際滅 也非你妄想斷盡之後它會滅 沒有 他不管妄想前際後際-有念無念 不論你有妄想、沒妄想 真如如如的-畢竟究竟的怎麼樣呢? 常 就是不斷謂之常 常恆不斷就是常恆 這是解釋體大 所謂體者相之依也 相者乃體依體而有外顯之功德-謂之相 這前面已經講過了-對不對? 所以體講完了-那接著就很容易講相 好!丑一、明德相 癸二就是釋相大 釋相大分兩科 子一、正顯性德 子一、正顯性德-再分兩科 那麼丑一就是總說-丑一、明德相 明那個德相 就是說這個功德相 功德相就是相大 那麼明德相裡頭分三科 第一先總說 再來別釋 再來結義 總說 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 這總說了 從根本以來 這個真如的相本來-它自性就滿足一切的功德 什麼滿足一切功德? 就是你所理解佛的一切功德-它本來就有的 這種觀念 這種觀念很重要 這種觀念一切修行不假外求 不!一切功德也不假外求 修行當然要外求 剛開始要外求 但是功德是不假外求-本然具足 所以叫做大雄寶殿 有時候又叫萬德莊嚴-有沒有? 萬德莊嚴 有素法身莊嚴-是看不到的 就我們這種也萬德莊嚴-不過老看不到 叫名字佛 那一些沒學佛的人叫做理即佛 是這樣 那麼裡頭的那一尊坐在那裡-是萬德莊嚴的莊嚴法身 是這樣 好!那麼就是-性自滿足一切功德 這就真如的相大-總說是這樣 那別顯 別釋它的內容 別釋 這裡頭別釋是要怎麼樣? 所謂 我們唸一唸文 所謂自體有-一、大智慧光明義故 遍照法界義故 真實識知義故 四、自性清淨心義故 五、常樂我淨義故 六、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就我說它具足一切功德 那一切功德-但是一切是多少咧? 我總標就這六項 其實六項分起來分成十一項 開合不同而已 那開更開 開有無量相 功德莊嚴 是什麼呢? 首先自體 真如的自體 你說它具足一切功德 到底有什麼功德? 分成六大類 第一類是什麼呢? 它本覺自光明-無所不了、不知 這叫做大光明 大智慧光明 大智慧光明 那這個大智慧光明代表著說 欸!這是智慧光明相-這個可不是眼睛所見相 懂嗎? 我們說它這個相有無量功德 那個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眼睛可見之相 這首先就提的是大智慧光明相 其次叫做遍照法界義故 什麼叫遍照? 剛剛說有光明-這是就本覺說的 現在遍照是本覺顯照諸法義 就是它能理解一切萬事萬法 這是有起用的意思 本覺之智能夠起了知之用 了知之用叫做遍照法界義 這個遍照就是-大光明智慧的用就是遍照 這裡的照是指了知的意思 法界 法界即是心 對不對? 那麼這法界心就是法界 這個法界是指-一切心所變現一切 所以說實智造理法界-權智造事法界 理、事二法界通通造盡 這個就叫做遍照法界義故 所以可見這是智慧相 第三真實識知義故 就無倒錯 那麼真識無識是真知無知 《楞嚴經》上這樣講 無明什麼?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那麼這裡呢 不是那種知 不是那種知見立知 知見立知是指分別妄想-然後執取這種分別妄想 叫知見立知 這裡不是 這裡是依著前面的-大光明遍照義 所以能真實了知-理、事二法界的什麼呢? 本義 而又無知相 又無能知之相-亦無所知之相 這樣懂嗎? 這叫真知無知 真識無識 而無不識 而無不知 那麼接下來第四種功德是 第四類功德是什麼? 自性清淨心義故 就離種種無明不為惑染-就自性清淨 這就它的功德 第五常樂我淨 法身真常 所謂的自性常住不變-謂之常 那麼 那麼無有二死-所以妙法寂滅之樂 這就涅槃真樂 無有二死就-分斷生死、變異生死這種死 還有所謂的我是什麼呢? 以不思議的這個業相 我們前面講不思議業相-能夠示現六道廣化眾生 有我而無我 我而非我 那麼身心-法身、報身、應化身自在 這名之為「我」 所以「我」有自在義 這裡的「我」是自在義 那也是自性義 真如自性義 不過但是這個自性 說名自性 其非自性 非實自性 不是自性 那麼故名自性 這個自性不是我們任取的-那妄想分別的自性 那麼什麼是淨呢? 遍照法界 那麼遍照於法界 那麼乃至於示現於這個-一切眾生相當中不為所染 這就是淨義 清淨義 這涅槃四德-常、樂、我、淨 這樣懂嗎? 好!那麼再來還有清涼義-不變義跟自在義 「樂」故清涼 那麼「常」就是不變 那麼「我」跟「淨」就是自在 所以常樂我淨就是-清涼不變自在義 這樣懂嗎? 這樣懂意思嗎? 好!那麼有這種種義 所以這叫做它的相 真如的相是這樣 前面示真如體-現在示真如相 其實這些都在利益分裡頭-有講了 現在只是再廣說 廣說 再解釋分 解釋它而已 核心在那個利益分都講了 再來最後結義 寅三、結義 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 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 這樣子就叫做什麼呢? 相大 相大 說我這個相的功德 這個真如相上的功德 是「過於」-超過了恆河沙那麼的多 那麼不離 不離那個體 不離真如體 不斷 常住相續謂之不斷 不異 相不異真如體-謂之不異 也就平等一味 相即是體-體即是相 由體不斷故-所以我的相的功德也不斷 體不可見-依相而知有體 體為相之所依 是這樣 那麼相是體之所顯-所以不異 然後「不思議」離分別意識 對不對? 所以不思議 為什麼不思議? 因為它不能有念 有念即是無明 所以它離於思議 離於我們這分別心的一切經驗-所以叫做不思議 這樣懂嗎? 所以叫不思議的佛法 不議、不思 不思議 那麼佛法 那麼如此乃至滿足 滿足什麼呢? 無一物不含、無一法不攝-無一功德不具足 所以功德巍巍是圓滿具足 於一切眾生 有無明處就有對治-就有翻染為淨的這種功德 有一一眾生煩惱相-就一一有功德相 所以無有少缺 這樣知道吧 那麼這樣子所以無有所少義故 這叫做真如體、相、用三大 那麼這在解釋所謂的如來藏 所以說下面就顯立明了 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乘如實力來利益眾生-的以法相應身 以法為身 一切境界皆是法 法即是我的本身 為什麼法是我的本身? 因為我真如心中-已經不起一念染相 那麼一切的境界、一切諸法-通通是我真如清淨心所現 對不對? 那這樣的話 心外是無法的 法外也無心的 即法是心 是不是啊? 那心外也無身-身外也無法 那麼即法是身 所以說法身遍一切處 這樣了解嗎? 那麼這也是如來之藏 如來之藏有在纏、出纏 就像真如有在纏、出纏一樣 在纏是凡夫 出纏者是佛、是如來 所以名為如來藏 如來本具的功德寶藏 功德之聚處 這就是所謂真如 所以名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就在講所謂的真如 這樣懂嗎? 好!這是顯立明 哎呀!最後接著他說 前面已經講到正顯性德了 那麼把性德講完 那麼在解釋相大當中 我們用大還沒講 但是解釋相大要結束之前-就是問答重辨 重新用問答來讓你什麼呢?-去除這種懷疑 那麼這分兩科 分兩科 問答重辦分兩科 丑一是執體疑相難 執著這個體 那懷疑相 而生起這種懷疑 那丑二叫做相不違體答 首先看他怎麼懷疑 相不違體答 他回答 首先看他怎麼懷疑法 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 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因為我們剛剛已經講-相不離體對吧? 那好了 那相不離體 那體即是相之顯-呃!不!相即是體之顯 那麼體即是相之所依 換句話說體是從相來看 那既然這樣那不對啦 那你前面不是說-這其體是平等離一切相嗎? 體是不可見的 那現在怎麼還說-它能夠起種種功德呢? 那功德是功德相啊 那相這樣不就可見了嗎? 他在講這個事 好!那麼現在呢 就是執著這個體的那個-本來無相可得的這個概念 來懷疑這個相-怎麼會有種種的功德呢 那麼他就回答了 叫做相不違體答 相是不違背那個體的回答法 那麼寅一是明雖差別而不二 他怎麼回答? 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 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此義云何? 以無分別離分別相 是故無二 他說了 他說 這個雖然前面講相的時候-有種種的功德的差別 但是它並沒有真正的差別相 就好像說我這個木頭我在這兒-那這是響木 響木我是當然要在這裡這樣敲-我不能這樣敲 這樣敲聲音會怪怪的 那你可以說它這一面-有這一面的功德 這一面有這一面的用途-的相貌 相貌不同 這是在用上面的時候-表現出來的不同 它不是它本質上有不同 它同一個東西-兩面而已 是這樣的概念 好!所以說雖有諸種功德義 功德義 從不同的面相來看-雖有種種不同的功德 比如說清涼、滿足、-自在、不變 這個並不是有個實體-當中的這個東西是叫清涼 這個東西叫做自在 這個東西叫做不變 不是這樣 是觀察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已 所以說而無差別之相 它等同一味 它就是真如之體 為什麼呢? 因為真如離體是無念-它沒有分別的 所以既然無念-就不會有差別相 也依於無有差別相-才能有種種相、利益 表現出功德出來 所以說是分別差別而不二 雖有差別實無差別 是這意思 是故無二-是這樣 所以說沒有差別相 「二」是指差別相的意思 那麼再來雖 第二 寅二、明雖不二而有差別 但是你這樣一講是不是認為說-那一切功德是不是一種功德 就是一個體、一個功德 或者根本就-看不出有差別的功德 不能!不能這麼講 那怎麼說呢? 你看看!太陽只有一個 可是呢 欸!這個……或者雨 我們用《法華經》上講 這個有大中小、上中下的各木 三草二木 那麼依雨住之 那麼三草二木各隨其利 是不是這樣子啊? 雨是一種 可是各種的草得到不同的功德 所以說功德 這個相的功德雖然是一-是不二 只是面向上的差別-本質上一樣 欸!可是對待的對象-或者觀察的對象不同 觀察的角度不同 它生起種種的差別 這樣了解嗎? 而有產生種種的妙用 所以說 復以何義得說差別? 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那麼怎麼講呢 所以略明 復以何義得說差別? 用什麼意思、用什麼道理-來說它有差別呢? 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業識就三識之始 那舉此也就是在講說-一切的生滅門由三細六粗開始 我們是因為 我們講功德 今天我們講功德-有相的功德 你別忘了 真如有種種的功德 你千萬別忘記 它是依於眾生有煩惱-才講有功德 那你不能夠說它功德有差別-是因為它依於同一個真如體 可是你不能說-依於它同一個真如體 那它就沒有種種的功德相-可分別 不!為什麼? 因為眾生有種種煩惱 眾生有種種煩惱 一一對治不同煩惱-就一一顯現不同功德 對不對? 欸!我們凡夫就這麼顛倒-不會修行 所以你看阿彌陀佛-建極樂世界來利益我們 才會有所謂的三世諸佛-阿彌陀第一這種觀念 這樣了解嗎? 所以恰恰好 眾生有多少煩惱 這個真如體上就會有多少的-功德相來對應於你 來加持於你 這樣了解吧? 他講的就這個意思 那麼此云何示? 怎麼說呢? 廣說了 卯二、廣說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 而有妄心不覺起念 見諸境界故說無明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 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 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 若心有動非真識知 無有自性 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那麼熱惱衰變 則不自在 乃至具有過恆沙等妄染之義 對此義故 心性無動則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有沒有看到? 明白的講了 就是因為你心起妄念 起妄念有種種的境界-我說有無明 那也恰因為有無明 所以說你就一切無邊的功德相-全部看不到了 全部看不到 這個時候倒過來 如果你這個妄念心性-不起妄念的話 那麼這當下無明不就滅了嗎? 這個時候你就不再錯解錯知 那這個時候無明跟智慧-就互相對照了 沒有無明-那智慧就顯 智慧就顯-不就大智慧光明義故了嗎? 是不是這樣? 那你因為起這個無明-所以有妄見、有能見識 能見之識 現在你不起能見 心起有見-那這就有不見 現在我心識不起有見-對不對? 我就不會有分別有見跟不見 那這不就叫做遍照義嗎? 光明遍照義嗎? 再來所以心性離見-那就是有遍照義 你因為有見-那就有不見 你就不能遍照 現在離見-你就能遍照 所以恰恰好因為你有一個煩惱-所以生起一個功德相 前面講的六類功德相-真正指的是你的五意加一識 逆這五意加一識-就出現六種功德 那麼你如果不修 起無明生五意加一識-對不對? 第六意識 那就起怎麼樣 起這以下說的這六種熱惱 六種失功德相 是這樣說的 好!那麼再來 若心有動則非真識知 那麼無有自性 這就失去了真如的那個-自在光明之體 這個時候接著呢 這樣就不能真識知 是不是? 那這樣就表示說 你對那個智分別識的智識-就起了這種作用 那就不能真識知 是不是啊? 那麼清淨自性就不能顯發-它原來的清淨心體 再來接著你就-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是不是啊? 四倒就生起了 那因為有倒-所以就熱惱衰變不自在 繫縛所以就不自在 那不清涼 熱惱 失去清涼義 那麼變異 你內心裡的生滅很多 你就有了變異-就會衰變 乃至於由這個五意加一個意識-合起來會生起過恆沙等的妄染 對不對啊? 那過恆河沙等妄染一一斷除-翻而過恆沙等功德相 是不是啊? 所以功德相有沒有分別? 不分別當中有分別 恰恰好因為你有妄念-而有種種分別 這樣了解嗎? 這樣就知道了 所以對此義故 心性只要不動-則有過恆沙等諸功德相示現 那麼倒過來說 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 就是說如果你心動 無論動得多還是少 你現前清淨之法就會減少 對不對啊? 動得多就少得多 動得少就少得少 你的那個莊嚴相就越來越少 是不是啊? 所以你看看八地的菩薩-莊嚴相有很多 但是跟九地來比-他又少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七地菩薩跟八地比-欸!七地又少了 你動念越多-功德相少得越多 是不是啊? 妄念越多-功德相越少 所以說但求無念 不假外求一切功德相 功德現前具足 那麼所以有所少就不滿足 如是淨法無量功德 即是一心更無所念 所以淨法的無量功德-就沒差別來講它就是一念心 一念無念的真如心 所以更無所念 所以說是故乘性滿足 乘性 什麼叫乘性? 恰恰好是真如性 乘著這個真如性 與真如性完全一致的-這樣子的滿足 這樣子名為法身如來 這就是法身如來之藏 對不對? 法身如來 這是法身 以法作身 以一切清淨法為身 法身之藏 好!那麼接下來-辛二、別解用大 繼續再解釋這個用大的內涵 前面辛一是在解釋這個體相大 現在我們另外解釋用大 用大你別忘記 用大就是一定是真如之大用 這個真如的大用 分兩科 分兩科 那麼下一科總明 壬一、總明-又分兩科 癸一、對果舉因-分三科 子一、舉本正行 舉本正行 對因舉果-舉本正行 復次真如用者 所謂諸佛如來 本在因地發大慈悲 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 你看看!這就是不思議業相-在因地上的什麼呢? 因地上對果舉因-在講因 佛是果 果地上的佛-他在因地上怎麼樣? 他的正行是什麼呢? 簡單說就是-因為因地發大慈悲心 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 這就是他當時的用 佛菩薩的用-在因地上就有用了 對不對? 他當時不思議業相-在因地就發大願 這就是他的用 是不是啊? 然後修諸波羅蜜行 行大慈悲法 攝化眾生 對不對? 好!這就因地之用 這是他的正行-本因地中的正行 再來舉本大願 那麼他當時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 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 這就他第一個正行是行什麼?-行大慈悲 那麼攝化眾生-修種種波羅蜜 那但是他行大慈悲其實依著-更內在的一個大本願在那裡 這也是他不思議的業用-懂嗎? 所以我們現在也跟著學了 我們現在依著我們真如心-也要跟著學 怎麼樣? 要發大誓願 要什麼? 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 眾生界有多大-我就度多大 我要度盡他 眾生無盡故-我的願也無盡 虛空無盡-我的願也無盡 是這意思 等眾生界 那麼而且呢 這是對象跟空間 現在還講時間也不限 有夠厲害 時間也不限 那麼這是子二 子二叫舉本大願 最後子三是舉大方便 他在因地上對果舉因 在因地上又怎麼樣? 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 而亦不取眾生相 此以何義? 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這自他換 有沒有? 前面發菩提心 我們講過菩提心的時候-不是要自他換嗎? 他為什麼要自他換? 其實換而不換-是名真換 幹什麼呢? 為什麼? 我與一切眾生皆是真如本體 同一個本體 同一本體-他再妄入生死 他苦即是我苦-是這樣 那麼所以說這個是第一義諦 了知一切眾生與自體-在真如體性上是平等的 但是眾生無知妄受生死 這時候我自他換 我就是他、他就是我-一樣的 那麼這是一 我體悟了真如本性 了知一切眾生與我無二無別 這就勝義菩提心 也一樣 勝義菩提心 這是就在因地上的業用 懂嗎? 就佛果說在因地的業用 有這大用 對不對? 咱們也可以 咱們就是因地佛 我們正要起這個大用 我們也要能起這個大用 無有別 那最後癸二叫做牒因顯果 就這個因 再說這個因來顯-這個果報體它的大的業用 不過我們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