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28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談到了這個解釋生滅門當中 解釋這個生滅的因緣 生滅的心體已經講完了-覺與不覺的分別 那麼接著就要談生滅的因緣 生滅因緣就是-首先提到生滅因緣義 那麼它總標出 其實生滅因緣就生滅的 心生滅由阿賴耶識-開發萬有的這種因緣 生滅因緣 那麼提到了說有心、意、意識 首先解釋什麼是心 這個心就是一切所依的心 從意跟識都依它 所以叫做所依心 科判上講叫所依心 文上說 以依阿賴耶識-說有無明 以依阿賴耶識-說有無明 其實 那但我問你 那這樣的話所依心是無明呢-還是阿賴耶識? 不是無明 它無明是它引生下面那個五識 所以說以依阿賴耶而說有無明 說有無明是為了要生起-等一下的那個五意而說的 因為阿賴耶-是無明與真如的和合 那麼以依阿賴耶說有真如 呃!以依阿賴耶說有無明 這兩個都可以說得通 但現在講生滅 生滅的話 佛無有 佛當然也有生滅 不過佛的生滅是-隨眾生的度化因緣而生滅 但基本上不染 而且也是隨緣-眾生緣的 不是他自己生滅 今天談生滅-主要是談眾生的生滅 這是有染相的生滅 那這裡頭所以說-它是隨著這個無明而生起 那無明能轉下面的五識 他先指出了無明所依 依的是什麼? 就是阿賴耶 阿賴耶為心 為這一念心 叫心 它不叫妄心 妄心常常指的是指意 這裡指的是-指的那個能依的心 心意識中的那個心是阿賴耶 那說有這個無明 我們一般 我們上一堂課講說 禪宗講離心意識參 其實理論上說-阿賴耶是真如與無明的和合 那你離阿賴耶 你是不是也把-真如也離掉了呢? 所以這個是一往而說的 就大體而說 就是指離阿賴耶裡頭的無明性 不是指真如性 阿賴耶有兩個和合 有兩性在那裡和合著 是離那個無明性 不然你把真如性也離掉了 那他一切參禪的基礎就沒有 淨熏就沒有了 這不對 我想要這樣分別一下 好!那麼這阿賴耶-說有無明 好啦!那麼接下來-文就接下去 說有無明-不覺而起 是依這個無明 我說過無明只是一個狀態 它還不會不覺-也不會起 不過當依無明而起-這是第二念了 因為不覺而起的-就無明之後的第二念 當然還是無明 這以下就叫枝末無明了 我們前面三細六粗就講到-對不對? 因為不了真如說有無明 這個無明是根本無明 那麼依不了真如這個無明-這個根本無明 不覺而心動 這不覺心動就是業相-起業相 那前面講的三細六粗-就這樣來的 對不對? 這個起業相在這裡就講了 不覺而起 一模一樣的文句 能見能現 能取境界 起念相續 故說為意 這裡頭舉了五意了 一入就把五意全講出來了 首先不覺而起-叫起業相 能見是什麼?-能見相 再來能現是起什麼?-境界相 這三細了-對不對? 就叫三意 叫做什麼呢? 叫做業轉現三識-三意 你對照我們的附錄二看一下-是不是? 業轉識 業轉現三識 有沒有? 這就是三細 三細當中-恰恰好就是這個前三意 接著呢 接著呢 起念相續 起念是什麼? 智分別 呃!不!能取境界 能取境界是智分別-對不對? 然後起念相續就相續識 是不是啊? 這就是六粗當中前兩粗-對不對? 智分別相跟什麼相?-相續相 對不對?(臺語) 在這裡講成什麼? 講成什麼? 講成什麼識? 智識跟什麼識? 相續識 或者偶爾有時候簡稱為續識 續識 聽到了沒有? 了解嗎? 好!出現五意了 這就是五意 一路把它講完-這就五意 這叫略明意(識)相 呃!識相 這裡的識就是意的意思 不是那個意識相-是指意相 五意之相就這樣 這其實前面都講過-就容易了 我們就不做解釋了 那麼廣辨五名 廣辨五名就卯二 此亦復有五種名 就講這個意有五種名 欸!注意哦 講心意識的時候-是不是講三樣東西 只是這個意有五個相貌 所以有五名 這樣懂意思嗎? 所以叫做五意 其實五意不是五意-就是一意 一意中有五個動作 或者五種 五種特質吧 你這樣講 五種特質 這五種特質跨著三細跟二粗 跨著這樣 所以他不能再用三細六粗-來談事情 三細六粗純粹在講-就粗細來說心的生滅心 這裡在講因緣是指-生滅出萬法的因緣 那它就要橫跨三細六粗 這樣懂嗎? 所以用意來表現 他目的是這樣 這很複雜 可以不用這麼複雜 用單一名詞就可以 但是他因為-談法不同、用心不同 我懷疑這搞不好是多人寫的 這個人寫這一部 那個人寫那一部 有一個總編 我懷疑會不會是這樣 所以說他們各有他的用詞-也說不定 沒關係啦 那這個都可以用的啦 好!那麼就說為意 意有五種 云何為五? 一者什麼? 一者什麼? 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 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 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 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五者 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 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 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 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 無差違故 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這個第五識相續識講得多一點 你看這樣講起來 跟我們前面的那個三細六粗-完全一樣對不對? 完全一樣 他的解釋法是完全一樣 不過這裡把它講成同一個意 意味著它由它來產生什麼? 產生萬法萬有 組合那個三細跟六粗裡頭的-前兩粗 首先說依於無明-不覺而起 所以說 什麼叫業識? 無明力量不覺心動 對不對? 產生了什麼? 產生了心動的念頭 這心動是很隱藏著的 但是它已經是-無明之後的第一念 所以叫做業 第一念念起 念起為業-懂嗎? 所以叫業識 業識 而另有第二個意思就是-能產生未來一切諸業 這樣懂嗎? 那也叫業 這個業不是指你有什麼想法-所以產生未來諸業 不是 是它產生能見跟現相 讓你妄取、妄分別 才叫造業 是這樣 它隔了一層 隔了哪一層? 第二 名為能轉 名為轉識 這業轉現 轉識 什麼叫轉識呢? 意裡頭的第二者叫做轉識 轉 或者叫轉意 那麼為什麼叫轉? 轉就是心動-然後轉成什麼? 轉成有我能見 這裡頭就有末那識裡頭的-那個執取意思-懂嗎? 能見 請問「能」在哪裡? 「能」就是說-能看到東西的那個主體 這裡頭就有執取意 所以說轉出能見的意思 那麼呢 依於動心轉出能見相 能見的心相出來 這個能見就有自我執取的感覺 第三就現識 對不對? 名為現識 怎麼現啊? 現出種種境界來 這就是境界相 三細裡頭第三細-境界相 所謂能現一切境界 猶如明鏡現於色像 這個「於」不是之於 不是在它裡頭 是能夠現出 能夠產生叫做現 現出 那個「於」就是出 出色像 現出色像來 那麼現識亦爾 現識能夠現種種相 我問你就鏡子來說 鏡子裡的相真的還假的? 假的 但現了 他現在意思就這個 就現識來說-現的境界是真的還假的? 假的 幻 就業幻 由業的推動而幻 前面講業幻 就這個意思 由業識推動-而於現識當中產生幻相 叫業幻 懂嗎? 業幻 所以現識亦爾 怎麼爾法呢? 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 這裡在講鏡子 還是在講鏡子 它是一喻一法、一喻一法 這裡講的是鏡子 為什麼講鏡子? 隨其五塵對現 欸!現識還有沒有五塵? 沒有了 現識它自己產生五塵-不用五塵來對 懂嗎? 懂意思嗎? 它這裡講的是鏡子 鏡子有外面的五塵-對不對? 沒有第六塵-沒有法塵 是不是這樣? 所以講五塵 其實 其實現識能夠現六塵的 第六意塵也能現 這樣懂嗎? 鏡子照不到第六塵 概念它怎麼照得到? 對不對? 概念照不到的 只能照前五塵而已 所以這五塵對至-是就鏡子來說的 鏡子五塵對至 一來的時候 一來的時候那個五塵 色香味觸全部來的時候-鏡子全部照到 沒有前後 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只要它像過去就照到什麼-像過來就照到什麼 同時照在那裡 它意思 這是譬喻 接著又說了 接著無有前後 所以下面以一切時 這句話就是法合 合到哪裡? 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現在前 這才它真正的意思 現識的真正意思就這樣 任運不假造作 只要你能現 依能見相 也就是所謂的現這個轉識 只要有轉識 我就被你轉出來 轉成任運的能現種種相 這就天臺講的-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這就任運 這裡頭是一樣的看法 即具三千 不過對不起 它講生-天臺可不講生 對不對? 就這點有差而已 講任運是一樣 都任運 但是它是生任運 我們是無生任運 這不同 不同 天臺當然更進一步 所以叫純圓嘛 純圓 它徹底鏟除了第一因這種概念 那整個《大乘起信論》-建立第一因就是無明 就是無明 無明不覺生起業相 業相是一切凡夫的第一因 就這樣而已 所以你要基督教問你說 那你們世界怎麼產生的-沒得解釋啊 都講因緣啦 你就要有啊!有得解釋啊 那就是無明為因-那麼生起妄動為業、業識 這業識就是一切眾生的創造主 有創造主就這個 哦!這樣哦 那我也不能說你們沒有上帝-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 這樣哦 但是我們不說它是上帝 它是被我們管的 它是被我們修成佛的 最後有佛它就沒有了 真如是佛 那跟你們不同 這裡還是不同的 這樣他就知道還是有創造因的 就是業識 所以這裡可以會同 會同外道 但是因為它要會同外道-所以沒那麼純 你懂意思嗎? 所以《大乘起信論》在中國-各宗各派通通不名為第一 它都是被用、被重視 但是都是在他各宗各派裡頭 都不立為-他那一宗那一派最高的概念 都不是 天臺更不是 連華嚴宗都不認為是 是這樣 那唯識排斥它 其他的是用用它的概念而已 所以它解釋好用 佛法的究竟義上來說-我是覺得可能還有距離 由天臺立場來看還是有距離 好!不過在修來講-它有提供了一個模型給我們 是這樣 那麼任運能起 那常在其前 常在誰前啊? 常在誰前啊? 常在轉識之前 也常在分別識之前 呃!不!不是分別識 智識之前 懂嗎? 常在智識之前 對前說也常在能見相 就能見識 就轉識之前 對後面來講被執取了 就是所謂的智識之前 這樣懂嗎? 所以說這個前 好!那麼識者名為智識-就智分別相 就智分別識 智分別相 前面講的 那能分別染淨-分別愛與不愛 染淨就愛與不愛 是這樣 那這個時候你就起念相續 起念相續 相續這個愛與不愛 有一點像「受」一樣 那麼所以名為什麼?-相續識 就以念相應不斷 以你那個分別念在相應不斷它 相應不斷你那個分別-那產生什麼? 產生這種分別之後的那種受-跟什麼呢? 這個苦樂感 苦樂就是受之後的-產生的心靈的反應 諸受是苦-有沒有? 所以受之後就有苦樂感 所以以念相應不斷 以你那個念相應不斷它 然後它就住持過去跟現在-無量世的善惡之業 這裡頭不是講到-住持過去跟現在無量善惡之業 有沒有像後來唯識學講的-八識種子? 有沒有? 住持無量善惡之業-有沒有? 他竟然是在這裡才相續識 他根本就不把你第八識當作 阿賴耶識當作是-住持那些種子的 他根本那個時候還沒有種子 真正有種子是在這裡 有沒有看到? 所以這跟唯識學裡頭-有很大的差異 看到了沒有? 他在這裡才住持 因為他認為是怎麼住持法? 因為相續任持 任持那個種子 所以住持過去無量世等的-什麼樣呢? 善惡之業令不失故 這不是完全在講-第八意識的種子嗎?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可是他說它那不叫第八 它就在這個相續識當中任持著 其實這裡頭就在講了 你可以把它 你如果要跟新唯識學會通的話 你就說它任持 是它執取的意思 那這樣講的話-就等於它第七意識 第七意識執取那個-第八的業種子為我 所以它任持相續的善惡果 所以我們就帶著這個-好跟壞的種子來投胎 是因為我們執取這些-好跟壞的種子為我 那我就來投胎了 隨著種子來投胎 這樣懂嗎? 所以說為什麼賢首大師說-他在這裡含有第七識 含有第七識的意思 這裡頭已經是三細了 六粗當中的前兩粗了-對不對? 對不對? 那這裡頭就是他認為-已經含有第七 所以第六含有第七識 那第八也有 第八就在現識當中出現 有第七的內涵 被你執取的那對象 那就是第七的一個部分 他說七的一部分 好!這相續 那麼令不失 還有它更進一步的 它不但能夠讓它不失 還復能成熟-現在未來的苦樂等報 依於過去所任持-再來成熟現在跟未來 欸!對不對啊? 是這樣嘛-對不對? 我第七執著那個種子來投胎 投胎我就成熟那個種子 讓我怎麼樣? 哦!我長什麼樣 我男還女 女孩子又要怎麼樣 眾生愛敬-還是眾人討厭 男人是事業成功-還是事業失敗 有智、無智 這就來成熟那些種子-對不對? 對不對? 這都自我執取才能成熟的 是不是啊? 復能成熟現在跟未來 什麼叫未來? 你又依現在種子造新業 新業又熏新的種子 新的種子帶向未來 未來又成熟未來之業 苦樂業-對不對? 所以成熟未來苦樂等報 有沒有看到? 他的解釋系統不同 是這樣而已 那麼這個時候無差違故 金剛種子無有差違-對不對? 這個經上講這是業種子-絕對不差違 不會剛好偶然 所以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討了什麼老婆 黃臉不黃臉你都不要換了 那因緣如此 你要換就自己多造業 這世俗人這樣講 咱們出家亦復如是 出家了 什麼法門 懂、不懂 懂多、懂少 遇到什麼同參道友 遇到什麼師父 通通是業感因緣成熟所使然 別怨 只能懺悔而已 你不爽的話就懺悔 如果你覺這因緣真棒透了 很好!那你就好好把握於現在-因為它馬上就不見了 那再苦的事情你也不要太苦-因為它也很快就不見了 不過好吧 你貪著吧 你就不理它吧 不理它 很快是不見了 但來了一個 去了一個 去了一隻狼-來了一隻老虎 會更慘 你不努力的話那還更慘 爛會更爛 依爛的因緣會更爛 所以惡法你得努力懺悔 善法你不要執求、不要執取 要把握因緣 那善者更善-惡者能改 這就是現世的修行 好!趕快……趕課趕課了-來不及…… 那麼再來 能令現在已經 這又講另外一個獨頭意識 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 這不獨頭意識嗎? 第六意識的作用跑出來了-對不對? 它相續啊 相續本來忘了-你懂嗎? 忘了-可是內在裡相續 所以獨頭不獨頭-它是內在相續著 然後內在相續著-沒事兒……咚 欸!那老王欠我三佰萬還沒還 上輩子的事被你 算了!那在定中 定中算了 我們一般凡夫是怎麼樣? 這過去有夫妻因緣 人家看那個女的醜到不行哦 這個男的眼睛被螺仔肉黏住-(臺語) 你看了美到不行 真不曉得怎麼搞得-一定要跟她在一起 等結了婚了才醒過來 啊?我是怎麼回事啊? 那太慢了 一切都太慢了 那這誰矇他的? 當時過去的過去世因緣 忽然念起啊 就愛染心就會讓你去 莫名的 沒人教你 沒業緣 忽然現起 我們靜坐時候 這東一個念頭、西一個念頭-也是這樣 明明不想有念頭-但它越壓越來 你不壓反而好 忽然念起 這就是它任持過去的善惡因緣-執取因緣 好!懂了吧? 所以一定會這樣 念佛亦復如是 越念好像心越亂 你念你的嘛-對不對? 它那個相續識本來就想幹活嘛-對不對? 你念你的佛-它幹它的活兒 它就一直在起念頭-你管它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就專心念就對 一直回復在方法上 一直回復在念佛上 所以阿彌陀佛一- 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 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 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阿彌陀佛四 好!記起來了這十-掏一珠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再掏一珠 你幹你的活兒 它也幹它的活兒 看誰厲害 一定是邪不勝正 真如內熏一定會熏過無明的 為什麼? 無明藉真如而有 它是兒子 它是真如的兒子-你要知道 當然爸爸厲害啊 你要知道 好!那麼就這樣了 所以未來之事-這不覺妄慮 未來任你任持嘛 那它有一個-向未來熏種的可能性嘛 所以你就在那裡-怎麼辦呢? 那師父是不是不要我了? 那我男朋友是不是不要我了? 那個我爹是不是不給我錢了? 我娘是不是怎麼樣了? 我那同參道友是不是今天 明兒個是不是就不想-跟我一起結夏安居了? 我照這樣下去-我將來是不是一定下惡道啊? 這一類想法就多了 多了怎麼辦? 如果它影響你現在修行 那你就它想它的、你修你的 如果你對於未來的緣慮-是有道理的 那你就把握於現在 你老想著未來 未來永遠不發生 等到真未來的時候就是現在了 所以永遠沒有一個未來 未來是你緣慮的 是你去想像出來的東西 是你任持之後的幻境-所投影出來的 沒有真正一個未來 你未來永遠到不過去那裡 所以你擔心未來幹什麼? 你只有把握現在 所以你害怕未來下地獄是吧? 是吧? 現在持戒念佛 你擔心明天你就生起一場那個-醫生判定沒有救的病是吧? 那你現在把握時間用功-多懺悔 你就把握現在 你擔心未來-完全是顛倒事 所以它會讓你緣慮於未來-不算絕對不好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不是? 能緣慮未來-所以你把握當下 把握當下就對了 那越怕未來-你就越把握當下 就這樣修 好!下面 結歸一心 來!卯三唸一下 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此義云何?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 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 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是故一切法 如鏡中像無體可得 唯心虛妄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好!這裡就結歸一心 通通在講 好啦!就這樣子任運 最後剛剛前面講五意 這五意無非歸於一心 歸於什麼心? 歸於什麼心? 歸於那阿賴耶 阿賴耶 依阿賴耶說有無明-對不對? 因為阿賴耶就是-生滅跟不生不滅和合 那個生滅就是無明 生滅就不了真如 呃!這無明就是不了真如 是這樣 所以那就是這個阿賴耶心 阿賴耶心有業識、-有轉識、有現識 接著就有智識-也有什麼? 相續識 那生起種種相續萬法-懂嗎? 那這一切無非是唯心所現 他講的就這個意思 是這樣 文順一順吧 是故三界虛偽 不真實名為虛偽 為阿賴耶識所作 如果離了 離了心則無六塵境界 無論染、無論淨-只要離心就無境界 這裡頭很明顯的心生萬法-的概念 那麼跟天臺不同 此義云何? 這個意思是為什麼呢?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這個可以這麼講 枝末無明是起妄念 就枝末無明 枝末無明反熏真如-也反熏了根本無明 使得真如的清淨性不顯 或者真如的清淨性顯-都可以 清淨性顯了-你就去修行了 如果熏了根本無明-就讓你無明更加無明 就染法更深 則染淨二法就隨著心熏而生-懂嗎? 所以說如果跳開來染法 這裡頭沒有講染或淨-就講生萬法 心生則一切妄念生 這妄念是分兩類 一類淨妄念-一類染妄念 那這染妄念熏無明 根本無明 那更生什麼呢? 更生染法 淨妄念熏真如-那麼能生修行還滅之法 不過呢 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那麼這些心起妄念 這一切分別 那就起分別 就智識起分別 分別其實就是-分別你心中所現的境界 對不對? 所以就分別你的心 然而雖然分別你的心 你能分別心-可是不知那是心 所以說心不見心 你所分別 你誤認為那是境界-心外的境界 誤認心外有境 所以你正在分別境界-其實你那個境界是心生的境界 照說你是心分別心 不過因為你誤認為-那是心外的境界 所以就心不見心 所以老在看境界-看心外的境界 那是心外嗎? 不!是心內 心不見心 還有第二個意思是-心本身也無相可見 無相 無相可見 可是現在你已經起了一個-能見相了嘛 能見相的心嘛-對不對? 那你用能見的去見那個無見的-當然見不到它 所以說無相可得 心不見心-以心無相可得 所以你用能見的心 這個所謂的轉識-或者叫做意 轉識是細-粗的叫智分別識 「智」就智識 來分別它 當然分別不可得 所以心不見心 所以啊 最後就說啦 當知世間的一切境界 通通是依著眾生的根本無明-以及業識的妄心而得住持 根本無明推動業識 業識妄心一路推五識 對不對? 推含它自己的五識-而得住持 住持就是由相續識來住持 這是意 由心到意來住持 是故一切法 這樣子一切法這樣講起來-通通由妄心妄生的 所以說像鏡中像一樣 如鏡中像一樣 它沒有本體可得 沒有一個真實的體可得 它是變現的 是唯心所現的虛妄境 因為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所以佛也不見佛 因為心滅了 但是佛隨眾生業緣-而現在眾生現前 心滅種種法滅 好!這樣子就歸結到一心去 五意歸結為所依的心那裡去 好!接下來多少啊? 接下來是什麼啊? 釋什麼? 釋意識轉-對不對? 生起萬物當中意識轉 因為前面只講到了-任持這個世間 還沒講到任持完了會變怎麼樣 會變怎麼樣 他現在告訴你 任持完了-會進一步的變成什麼? 變成這個六道輪迴 種種的攀緣、六塵境界 最後增長種種煩惱 他前面只講到任持 只講到追憶 追憶過去 緣念未來 這樣而已 他也沒有講說這裡頭會生煩惱 對不對? 到了分別事識就生煩惱啦 就生煩惱啦 這個分別事識-其實就是第六意識 所以說六粗中的後四粗-就屬於第六意識的內容 講六及於五、四、三、二、一 眼、耳、鼻、舌、身-都算在內 所以叫六識 這就叫意識 所以接著我們談-我們來看文 復次言意識者 即此相續識 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 種種妄執隨事攀緣 分別六塵名為意識 亦名分離識 又復說名分別事識 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好!接下來再談到意識 前面講五意 有五意 就談意 接著談識 叫做意識 這個識是什麼意思? 就是依著前面五意中的第五意-叫做相續識 那麼依它相續的-依諸凡夫取著而轉深 相續識在那裡 那麼相續之後你就取著它 一直相續的取著 一直相續的取著 取著它的時候就計能愛的我 能取著的我-跟我所取著的對象 叫做計我我所 小孩子不能分別東西 嬰兒不能分別東西 他不能分別東西 也就沒有「我要什麼東西」-這個想法 所以小孩子的我執-表現起來就比較赤誠而薄弱 但是他會分別母親、父親 所以他已經在表現出分別 只是弱了一點 慢慢他長大-他分別得越多 他就 他能分別的我的意識-自我感就越強 那越強他就越去分別-我愛的是什麼? 我不要的是什麼? 結果愛染、我執就越來越增長 這叫轉深 懂嗎? 念念轉深就這個意思 那你越恢復成越嬰兒 你就越沒有這分別 你就越沒有染著 所以我們說好的修行人-越修越像嬰兒 《涅槃經》裡頭講有嬰兒行-就講這個 就講這個 這樣了解嗎? 就講這個 好 那麼「言意識」指這個相續-是依諸凡夫計著而計我我所 那麼它這個我、我所-有種種境界的妄執 就能見相 我所是我見相 我所見 這就是前面的智 智識跟續識 這個五意當中的兩意 二識呢 因見前的現識 更之前那個現識的境界 那麼生成這種愛見的這種煩惱 所以就產生我、我所這種執取 所以種種妄執 種種的虛妄的執著 那麼隨你能分別的種種事情-而去攀緣它 什麼叫攀緣? 與你的「我」相應 這個能見、能現的心相應 那能現的心相應 你見到了這個東西-就念念更加的取著 這個時候你就分別了六塵的名 分別六塵 分別六塵 分別六塵就引生了什麼? 引生了執取相跟名字相 就進入到了六粗當中的-中間兩粗 執取相跟名字相-恰恰好也就這裡講的意識 執取不就是法塵嗎? 執取相 執取就是你那個意識相 呃!名字不就是法塵了 是名字才叫法塵 那個執取不就有點像-你的第七意識那個執取嗎? 執取我執 執取我為 執取第八為我-那個意思嗎? 所以說在這個分別意識相當中 分別意識當中 這裡頭也含有這種第七的意涵 叫執取相-還有這個名字相 它能分別這個六塵的名字 那依這個名字的分別-再妄取它的善惡好壞這樣 那就是 這就為意識 為什麼叫意呢? 為什麼叫意識呢? 為什麼叫意識呢? 執著 依於前五意所生起的識-叫意識 懂嗎? 前五意就叫五意 有時候就單獨叫做識 單獨叫做意 單獨就叫意 就是前五意 那麼我又依於前五意產生這個-執取相跟名字相的這個差別 妄想分別 攀緣六塵 依於這個意而產生這個-攀緣外塵的這個識心 所以就叫意識 那為什麼亦名為分離識呢? 因為我每執取一個境界-就有那個六識在分離作用 對不對啊? 你比如說看杯子 杯子有法塵-執取名字 有法塵執取名字 這就是心的意識、意識狀態 然後摸它有色-有這個身塵 感覺它是身塵 那麼我摸它的感覺是身觸 那麼去聞它有味覺 乃至於聞它 這臭掉了 這杯子臭了 很髒沒洗 這是味覺 這是嗅的識 然後嚐它 然後看它 然後聽它聲音 這些通通是由你這個什麼呢? 這一念識心去聽、聞、看、吃-等等 這樣分起這個六種意識出來 這樣懂嗎? 所以於境界中就任運的-有這個六識的分離而出 所以就叫分離識 這明顯的就第六 講的是第六意識 講的是第六意識 好!那接下來 接下來 所以叫分別 叫分離識 那接著又說 又說 又復名為分別事識 什麼叫分別事的識? 分別種種事 隨種種事現前 隨那個事現前 我都去攀緣、分析、比對-它的相貌、它的好壞 我愛不愛 這一類的 這叫做分別事識 分別那個事 種種現起的事相 那麼依這個意 依這個識 依這個意識-它能起什麼? 起愛見的煩惱增長 愛跟見 你前面說任持 前面說這個相續任持 這個相續任持-只是一個感受性而已 它感受在那兒 你還沒有起那個什麼?-愛染分別 到了這個什麼呢? 到了執取相你就愛染分別 就更加強烈 雖然也叫分別 但這已經是帶有我執的-這種愛染 所以前面還不會增長愛見煩惱-還不一定 只是所依 愛見煩惱所依 到了這裡就強烈的、粗的-愛見煩惱就出現 什麼叫見? 就是五利使 身、邊、戒、見、邪 身見、邊見、邪見 身見、邊見、戒見-戒見取見 還有什麼? 邪見 邪見就撥無因果 身、邊、戒、見、邪 那麼呢 這叫五利使 叫見煩惱 那愛煩惱是什麼呢? 貪、瞋、癡、慢、疑 這依於自我愛所現起的 然後產生種種煩惱 這本來就是無明的表現-那你還依它而起種種煩惱 這愛見煩惱 能夠增長義故 所以前面不說 五意不說它為增長愛見煩惱 到了意識它才會說-增長愛見煩惱 可見在這個第五相續識當中-它相應的來說它只是覺受而已 覺受那件事情順不順遂 但是還沒有起喜不喜歡 到了意識的時候-那就起喜不喜歡 那所以說愛見煩惱 這樣了解嗎? 所以心、意而識 這各有不同的分歧 分歧就界限 好!那麼這個是關於-回到子來了的話是什麼? 子一、明生滅的因緣義 接下來子二是什麼呢? 重顯所依緣體 所依體 剛剛說所依的體是什麼? 我們只是講意之所依體為心 現在我們講-生滅的所依體是什麼? 那麼就講啦 分幾科? 那麼兩科 第一科是什麼? 略明緣起甚深-分幾科? 丑一兩科 丑、寅-那麼分兩科 第一科是什麼? 標歎甚深 那第二科呢? 一定是寅二、釋深所以 我們先說它甚深 我們接著它所以 這是略明緣起甚深 略明緣起甚深-又是為了重顯所依的這個緣體 這因緣之體 好!那麼我們來唸一下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 非凡夫能知 亦非二乘智慧所覺 謂依菩薩 從初正信發心觀察 若證法身得少分知 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 唯佛窮了 好!先到這裡 這個是寅一 關於 寅 對不對? 寅一 那麼關於標歎甚深 標歎這個所緣的體-這個緣起甚深之義是什麼 很深 緣起甚深 標歎它甚深 歎它甚深 歎什麼甚深? 歎緣起甚深 怎麼講呢? 因為緣起 這裡頭已經不是講這個木頭-由什麼粒子組成叫緣起 這個科學家也知道 這我講一講我看-這個五歲小沙彌也聽得懂 但是大乘裡頭講緣起-是講那個真如 這裡至少《大乘起信論》-講的緣起是真如緣起 是就真如來緣生一切的 那在這種情況-有了個第一因是真如 而真如又這麼的隱藏著 所以它不容易理解 所以不容易理解-謂之為什麼?甚深 這就叫甚深 這樣懂嗎? 在講這個 所以緣起講到這兒來已經有了-第一因的這種發生的概念 好!那接著我們來看 文是這麼說的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是非凡夫能知 這裡頭的依無明-是指生滅因緣 這個講的是生滅因緣的體相 那麼講 依首先講說 依這個無明熏習所起的這個識 因為你講生滅因緣 那佛已經不生不滅了 所以既然要講生滅因緣 那只有無明來生滅因緣 因為真如不生滅的-對不對? 所以今天你要講生滅因緣-就是依著什麼呢? 依著無明說的 這是無明的體相說 無明熏習所起的這個識 它因為太微細了 是非凡夫能知 乃至二乘人也不知 因為它藏在第八意識當中-最微細處 這當中 而聲聞人只知道第六-粗的妄想分別 細的這個妄想分別-他都不知道了 何況他知道有一個無明-在第八意識當中不覺而起 你怎麼會知道? 這就是最後的一念生相無明-你要去破 你才能成佛 這沒有那麼那樣容易 那聲聞人完全沒有這種觀念 他就是現前的這一念心-這樣子講生滅 講生滅 所以說非二乘智慧所覺 講二乘及於凡夫 那麼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 若證法身得少分知 「從初正信」就十信位 接著 接著這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這裡頭講的是別教的意思 別教的初信 開始你就在發心了 發起心來修行大乘 然後觀察心的道理 可是那個時候你都心由理外 心在理之外 你沒有悟入真如 所以你無法直接看真如所起-無明的那個業相、轉相 意業 那麼轉業 還有現業 你看不到這一些 看不到這一些 但是慢慢的你加功用行 你已經開始進入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 你分證法身 你也能夠分破無明 已經直接對著無明照了 如果能這樣-那麼就證法身得少分 那麼乃至於菩薩究竟地 這一些的 得少分的 菩薩究竟地的 乃至於二乘的 或者初發心的 這一切通通怎麼樣? 通通不能盡知 通通不能盡知 不能完全的知道 那麼你這樣就知道-因緣緣起有多深 所以緣起啊 緣起現在聲聞人講了一堆 世俗人寫白話文寫了一堆 好像他懂得緣起很多 但是緣起-在真如緣起這個概念來說 那個真如太微細 微細到二乘 乃至於十地菩薩 都還有最後一念緣起因緣 這叫做生相無明 生相的無明 還要破 還要破 所以說乃至菩薩究竟地-是不能盡知的 究竟地是等覺金剛心-是這樣 唯有佛能了 唯有佛才能知道 這是就它-歎它甚深 標歎甚深的意思 這是寅一 那麼接著在略明緣起甚深當中-我們有個寅二是 那它這麼深-是什麼原因啊? 那麼這個我們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