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27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仍然是在-解釋分當中的心生滅門當中 解釋分中 就顯示正義 顯示正義裡頭分兩門 那麼心生滅門 生滅門 關於講心生滅這件事情-講生滅的法 那麼再講生滅之義 那生滅的心法-分染淨的生滅 就是染跟淨各別談生滅 那麼最後再談染跟淨的互熏 我們正談的是-染淨生滅中的生滅心 生滅心法 生滅心法 再來是生滅心緣 再來生滅相 那麼生滅的心法這一科 這算是一個大科當中-那麼有分覺跟不覺 那麼我們把覺跟不覺談完了 前面講的三細六粗-那就屬於不覺的部分 那麼接著就談異、同 同異的問題 就覺跟不覺-到底它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那麼我們回憶一下-所謂的心生滅 生滅的心 那麼這是就真如這個心體當中-生起這樣子的一個這個不覺 生滅法 在這不生滅當中生起生滅法 這裡頭他並沒有講不覺-他只是講生滅 他就躲開了關於覺、不覺-或者是 不是躲開 就它超越了覺、不覺-這件事情 他單只是講生滅 請注意!生滅這件事情-只是客觀的描述 並沒有說它染或不染的問題 其實佛 我們說用功修行-我們會見佛 這也是一種生滅 佛應眾生的根機-示現眾生能看的相貌 其實這也是一種生滅 所以說生滅本身是超越染淨的 超越染淨的 所以他只是談生滅 他並沒有談染、淨 只是在生滅當中會談染跟淨 生滅當中也談覺與不覺 覺與不覺是因 染與淨-這是果 這又有些不同 所以在整個《起信論》當中-用詞他有這樣子的分別 其實他都是在因果用詞上面-有因的用法、有果的用法 有時候會給你混淆-就好像 有時候給你混淆 就好像止觀 那止觀 那好像說禪定跟智慧 禪定智慧是止觀的結果 有時候拿止觀來曰定慧-來談 那個就是用因來談、用果來談 那麼現在我們講到這個-心的生滅 心生滅有覺跟不覺的那個內涵 那最後再談到了這個不覺當中-是怎麼個不覺法呢? 覺 它就一直有那種-內在清淨的本質 跟明朗照了、遠離煩惱-這樣的本質 這就生滅當中有覺的 生滅當中是有覺義在裡頭 有覺之義在裡頭 那到底是生滅造成覺嗎? 不是的 就是說 他就說這整個生滅的事件當中-它具有覺之義 這個覺是就本覺、始覺-然後相應於不覺說 因為有本覺 為什麼談本覺? 因為有 我們事實觀察到有不覺 那我們觀察內心生滅、不生滅 生滅當中有一個覺義 由覺向於 由不覺向於覺-就是要透過始覺這個動作 所以說在生滅法中一定談-本覺、始覺跟這個不覺 那麼因此就談了 丑二就談了不覺義 就覺與不覺 這不覺義 那這個不覺 這樣子的不覺-又有分兩種義涵 一個是根本的不覺-一個是枝末的不覺 講到不覺就有染了 不覺為因-染為果 這就有了 生滅當中有覺、有不覺 因此生滅當中通染淨的 這一點諸位也得了解 一直以來我們可能會說-因為生滅的所以它是染的 這是一個就一往而說 約染的部分說 其實「生滅」是中性之詞 就好像說 你造業哦 其實業也有淨業-對不對? 那你怎麼說「造業」? 造業有什麼不好? 我造淨業啊-對不對? 但是我們一般來講罵人家造業-是約染業說的 這樣這意思就懂了 所以說生滅-你很難決定說它就是不覺 其實生滅裡頭有覺、不覺 但是有時候常常我們講-你那個都生滅心(臺語) 你那個都生滅心在那裡 意味的是你那個染污 妄想分別起起滅滅 有時候是這樣 中文 中文常常一字、一詞多義 使得在研究佛法上面-有時候就不定、不好頂精確 這還是有點遺憾 它前義後義可以互擺 都一樣 這東西掉下去了 掉在地下 可以吧? 這東西你怎麼-讓它掉在地上呢? 你看下跟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指示詞 但是它指著同一件事情 下跟上都可以用 東西掉在地上了 你也可以講東西掉在地下了-對不對? 你那個相對位置不同 說東西掉在地上 是指以地為參考點 那地的上面 你說東西掉在地下了 是以你人為參考點-說掉在地下了 很慘 所以對外國人來講-這是很痛苦的 學中文是很痛苦的 下跟上明明是 一個up(上)-一個down(下) 這個這麼反面的東西-指的是同一件事 尤其是中國的詩詞-那更是扯到不行 是不是這樣? 那麼短的語句怎麼會美咧?-美在哪兒呢? 一樣 那麼這裡要很小心的用 那學習這個論 尤其經由翻譯的話 這用詞有時候它也不太精確 但是它又代表什麼意思 那麼好 這個我們以後再慢慢講 那麼我們時間不多 我們就講覺 這個時候不覺 生滅裡頭有不覺義 這不覺義當中那就只好-就一定會談到無明了 因為不覺一定跟無明相關-對不對? 「覺」者明也 不覺就無明 因此在這不覺的這個分上-就提到了什麼呢? 就提到了這不覺的這個-所生起的相 那就是不覺相 它並沒有在談-是到底怎麼造成這個不覺? 還沒有 它只在談那個相貌-不覺意義而已 所以注意 你會發現它後來怎麼又談了 那是因為-它在談後來的不覺的相貌 那叫染污的生滅緣 是這樣 那後面會提 那麼前面我們正談完了不覺 談完了一個覺-談完了一個不覺 現在只談它的定性的義涵而已 科學上講定性跟定量 就是說那個量的變化-那叫定量 那因緣微細的變化 或怎麼樣子生生滅滅的-變出一個不覺的 或不覺怎麼樣子變現萬有的-這樣的事情 那麼這個說法、義涵又不同 到了我們丑二的時候講不覺義 它裡頭分別講了-根本的不覺跟枝末的不覺 這就生滅來講-講它的不覺 因此有三細六粗這個 不是!不是三細六粗 三細六粗是前面那個 對!是三細跟六粗 講完這三細跟六粗 這就指不覺所生起的相貌 那就叫不覺 它告訴你這就叫不覺 前面談完 好啦 告訴你什麼叫覺-什麼叫不覺 那接著就要談 既然這兩個你都懂了-那它同還是不同? 所以接著我們上一堂課-就談到這裡辨同異 這只是就表面的-它覺與不覺的義涵來說的 好!同異 那麼復次覺與不覺有兩種相 你看看 注意啊 它說生滅中 生滅門中有覺與不覺 這覺與不覺-彼此又兩種相 整個《大乘起信論》-都沒有廢話 都是那些數碼在那兒 什麼東西有幾樣 那接著那個東西有幾樣 幾樣 這個東西有幾樣 修有幾樣-不修幾樣 什麼都幾樣幾樣 它完全都沒有廢話 所以字字句句-都是那個很核心的東西 他推論都很精要 所以它詞句很少 一萬兩千多字-用的概念非常的多 幾乎要把古唯識學-全部都講完了 可以這麼說 包話修行也全講了 所以說它真的是麻雀雖小-這個五臟俱全 濃度很高 大家要多用心 好!現在就講 那既然你知道覺跟不覺-那它一不一樣? 他為什麼要談這個事? 因為有必要談 因為他能讓你-更精確的理解這個心的作用 所以他不是故意要談的-也不是沒事兒要談 他因為你要去知道它 因為當 你要知道整個《起信論》裡頭 一直保持的類像《金剛經》-這樣的概念 只要立一個概念-它就要破一個概念 只要立兩個東西-他就要告訴你 這兩個可以一樣-也可以不一樣 他就是要這樣子 讓你兩個也不好-好像又不是兩個 前面談覺吧? 接著談不覺吧? 看起來好像兩樣-對不對? 他馬上接著就要談同跟異 讓你混淆 或者說打破你「有兩個」-這個概念 他馬上又要告訴你說 這看起來兩個-又不是兩個 整個《起信論》-在談「理」的那部分 「修」當然是另當別論 理的部分幾乎都有這個性格 你得去接受它 這也是最難的性格 因為咱們眾生就是-聽一執一、聽二執二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接著就是兩個 兩個很好搞啊 是不是這樣? 現在兩個又不是兩個 那就是麻煩 可是他就是要這樣做 你來看一下 復次覺與不覺有兩種相-云何 來!我們唸一下 云何為二? 一者同相 二者異相 言同相者 譬如種種瓦器 皆同微塵性相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 皆同真如性相 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真如義故 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 畢竟無得 亦無色相可見 而有見色相者 唯是隨染業幻所作 非是什麼? 我跳開來了 非是智色不空之性 以智相無可見故 這麼一大段文通通在談同相 這覺與不覺 生滅心有覺性 有覺的本 有覺的性格-也有不覺的性格 然後他現在統說 它彼此之間有兩種關係 它第一個是同相的關係 什麼叫同相呢? 譬如種種的瓦器 首先先說同相 種種的瓦器-皆同微塵性相 那個瓦 瓦有做成碗、鍋、盆、甕-種種的這一些 通通是什麼? 通通是土 那個微塵土去捏出來的 所以說同微塵性 這只是一個喻、譬喻 接著法合 亦如這個無漏、無明-種種業幻 你注意看 無漏是清淨的 什麼叫無漏? 功德不漏失 無所求、無所得的-無為功德之法 名為無漏 懂嗎? 什麼叫無漏? 你看你對人做好事-那可能是有漏 因為有所求 然後呢 然後有時而窮 而且做的時候有對待性 有對待性 你看 來!我給你吃 我給你便當 那你就讓我行菩薩道-這樣 我不要你便當 你便當都是素的-我要吃葷的 你就氣起來了-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他就 你給他便當你就覺得-哦!你行了一件好事 我們這個才叫做菩薩道 那你認為你這樣子才叫菩薩道 別人在念經就不是菩薩道? 這種是很顛倒的 這種都是有為 有認為「我」 然後「我」又在做好事 像這樣子的分別心 而且有一個人被我做好事 有一個人真的受我的利益 我好高興哦 你看這個世間就這種事情 那這樣的事情就覺得 哎喲!我師父、我上人-好了不起 你了不起-不要你自己說 讓人家說-對不對? 而且你也就不要老想著-那個事情叫了不起 那釋迦佛了不了不起呢? 那他做了哪一件 蓋了哪一間醫院呢? 蓋了哪間學校呢? 那誰了不起啊? 你要這樣分的話 對不對? 那這就是分別 執取高低、人我 哪怕我行善也是我行 像這樣都叫做有漏 懂意思嗎? 有執取的、有價值判斷的 有人者 能做的我 有所受的事 那也有受我好處的人 那這樣子你雖名為善 那只能叫做世間有漏善法 有漏的善法 它不與無我相應 不與空性相應 不名為無漏 反之名為無漏 所以無漏一定是功德法 也一定超越了 包含而又更超越了世間的善法 然而它是與無我、空性相應 那就是無漏-OK? 好!那麼這個無漏 你看接著無漏、無明種種幻業 無漏加無明-你看看沒有? 無漏、無明 這兩類的種種幻業 你看他跟你講業幻 業之幻 什麼是業幻? 就前面講的三細六粗 三細六粗 這就是業幻 由業識生起的幻法 是不是這樣子啊? 因為業而轉 因為轉而現境界 因為現境界而相續 因為相續而執取 是不是這樣子啊? 執取 執取 因為相續而執取 呃!不!因為現相而自分別 自分別而相續 相續之後就執取 執取就計名字 計名字就造業、起業相 起業相之後就受苦相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一定通通從業相出來的-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個一念不覺心動搖 不覺妄心 是這樣子的 不覺心動 不覺而心動-這個業相 所以說業幻 所以那個叫做業相-對不對? 依業相而起的-種種自心所變現的名為幻 所以業幻 這樣好不好? 這樣差強理解 好難哦 他那個每個名詞、用詞-都有它隱含著的意思的 你要硬解釋-容易解釋啊 對不對? 造業如幻-可以吧? 可以 不是!但這裡人家用詞是說 那個依業識而起心的造作 名為業幻 那麼這個業幻它通於兩類-無漏跟無明 OK 接著呢 通通如真如 廢話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對不對? 你看看無漏 無漏是以什麼呢? 心的覺性為本 那它的本質是真如 那至於有漏的部分-那它無明 可是無明是依什麼?-依不了真如而起的 對不對? 所以也是因為有真如 這樣了解意思嗎? 所以說這一些-皆同真如的性相 皆從真如性 也是真如隨緣顯現之相 真如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不變的意思-一個是隨緣的意思 無明也有兩個意思 這一點務必要記得 你不記得-很難順得下去 因為他論文沒有講得很清 不過是法藏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們 我現在轉告諸位 我不能掠美 我哪有那麼厲害 因為這是這個相宗之學 我一向就是對天臺比較理解 這相宗的-還是得要參考老人家的 那麼他說啦 那無明呢 無明有成事 有體空 或者叫做無性 無性、體空都可以講 無有自性 非有本體性-非有自性 真如有自性的 因為依於真如-我不了真如名為無明 所以無明無體、無性-你懂意思嗎? 所以說無性-能成事 可是它能成事 因為無明我才搞一堆事 是不是這樣子啊? 男女貪愛來投胎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妄起分別入眾 那麼因分人我而修行 都是這樣來的 那受諸苦惱而輪迴 都是這個 都是無明能成事 無明有這個無性成事之相貌 好!那麼現在這樣子就知道了 皆同真如之性跟相 真如能夠隨緣顯現 它不變嘛 不變者性也 隨緣者相也 就真如性相 這樣了解嗎? 不太了解沒關係 看到後來漸漸會了解 所以說這引經說 說是故修多羅 修多羅是經 經中依於此真如義故 所以恰恰好依於你這個-無漏跟無明的種種業幻 本質上 本質上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 所以一切眾生是六道這個-輪迴的眾生 六道輪迴的眾生 他本來常住是為什麼? 為什麼叫常住啊? 我說 「常」不變異謂之常 「不來去」謂之住 真如本性不變異 那麼遍一切處-所以沒有來去 那就常住 那一切 說一切眾生就本來常住 無非指的是-一切眾生本來是真如相 本來真如相 不過注意 不是本來有個清淨真如 是說當下他是眾生-他當下就是真如性 懂意思嗎? 你不要把它想成-他本來是真如清淨的 那不曉得怎麼搞的-變成凡夫 你想成這樣那就慘了 本來一堆佛-莫名其妙變凡夫 那完了…… 那我們還修行幹什麼? 修回去變佛還不是等一下-又莫名其妙變凡夫 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本來」的意思是指-無有開始 你本質上就是那個凡夫相 不過即是這個 恰恰好這個凡夫相-你真如性是常住的 就這個常住性說 就這常住性 這還是本質 所以它入於涅槃 入於涅槃 入於涅槃 涅槃是什麼呢? 是究竟寂滅安穩之處 這就是佛教的境界 佛教最後修的境界 涅槃不等於死掉 不是!他就圓寂 圓滿寂滅 「圓寂」照說也不等於死掉 不過現在我們-在人家告別式上面都會寫 釋法藏圓寂告別式 是這樣子 它都會寫成這樣 那個法藏比丘圓寂-這個告別式 那圓寂 這個都是中國人敬老尊死 尊死亡者 尊亡 尊重亡者 人死了 他哪怕造了滔天惡罪-通通不談 就是一筆勾消 這裡頭隱含了怕鬼的想法-在裡頭 怕說他怎麼樣的話-鬼又來見你 這個樣子 所以說呢 對於人死-通通給他美名 懂嗎? 那和尚你給他美名-你能給什麼美名? 是吧? 你又不能稱他總經理 你不能稱他大師 你不能稱他什麼什麼王-什麼的 那好了 那就講他圓寂好了 就講他功德圓滿了 功德圓滿哪那麼容易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樣才叫圓寂 所以讓人家老想著涅槃、圓寂-通通想成死的意思 不是的啦 是講說他怎麼樣? 圓滿寂滅 或者是究竟寂靜之處 安穩寂靜 無有生滅苦惱、苦樂分別之處 這謂之為涅槃 謂之為涅槃 好!那麼這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 你要知道這個換成現在的話講 不!換成後來祖師-依於這樣子的話來講 他就會反用它 他就會說啦 六道業相即真如的作用-生死即是涅槃 像這樣說法 你悟得了這個道理了 悟得修多羅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 當悟得這樣 你在禪定、參禪當中-參悟了我的本性常住 這個時候一下現成 天下的一切當體現成 這種當體現成的感覺 就會被參禪的人 天臺、華嚴也有 尤其是天臺人常講這個話 那後來禪宗的人也常講這個話 生死即是涅槃 當生即能成就 為什麼當生即能成就? 你本來不缺嘛-當然當生能成就 只是天臺的思考入處不同 不過就經上所說的 本來常住涅槃這件事-那是一樣的 好!那麼比如說什麼 惑染即是般若 業果即是解脫 這惑染是般若德 業果解脫德 那麼這業身是法身德 所以這就涅槃三德 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這自受用的這個三德 那麼可以這麼講 那好!那麼菩提之法 菩提這裡講覺 就是講那個覺 本覺跟不覺這個覺-這個覺字 現在講這個覺的本性-既然大家相同 那因此他就用「菩提」 你看這「菩提」第一次出現 這整個論文當中它第一次出現 是這樣 他沒定義 所以有一點困難 你要用科學概念來講 他每出現一個名詞都要定義的 不過他把你當作是-你已經知道了 好!那我們就說了 這個菩提就覺也 菩提的覺之法門 它本來現成 它是本來常住嘛 所以說啊 非可修相 不是你去修而生成的-而生得的 也不是修而得的、修而成的-都不是 所以非可修相 注意!這就在講真如 真如非可修相 所以我常常講說 空性的修行 以徹底的空見來看修行的話-修行是什麼事? 修行只不過是坐了船 坐在船上面-把左邊的水撈到右邊來而已 根本沒少什麼-也沒增加什麼 這種概念 這種概念古來祖師也常用 這就非可修相 諸位這樣了解嗎? 本來現成你修什麼? 所以那你修在幹什麼用? 修在修了那個業幻 是對於我們心外 或者體會了真如心 還不真實完全體會到徹底之前 我們怎麼樣? 我們有隨著自己的業因緣-而生起的這種努力 生起這種努力 這種努力就像夢中的人-要忙著讓自己醒一樣 醒來無一事 在夢中可是要殺、盜、婬、妄-通通不可幹 你懂意思嗎? 通通不可以幹-這樣你才有醒的機會 不然你在夢中幹了-殺、盜、婬、妄 又會為殺、盜、婬、妄-更入夢中 那就永遠沒有醒的時候 等到你呢 等到你一直在夢中一直不幹-那種殺、盜、婬、妄世間惡事 一直清淨你的心 清淨到最後 一醒來發現-啊!哇!南柯一夢 這個本來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原來沒有什麼 什麼事也沒有 什麼事也沒有 那你當然也不會造-殺、盜、婬、妄 不過也不用守-殺、盜、婬、妄戒了 就沒有了 無戒、無犯 一切皆無 一切皆無-但不等於空無 這個等一下再說 不等於空無 這裡頭有提到 論文裡頭有提到了一種解釋 那麼我們可能再過幾堂課-就會講到 那麼這是畢竟 這是不可修相 那也非可作相 非可造作 造作就是我去把它完美化 這可造作 修是把它修顯了、修深了 修 我把它修出來 這不對 修顯它-可以講 就好像鏡子本來有 它非可修相 鏡子本來玻璃就這麼乾淨 不過是上面有塵埃-我把它擦乾淨 這個擦的本身我沒有擦到玻璃-玻璃本來就會這樣 玻璃不是因為你擦而乾淨 是因為你只要-把玻璃面上的塵埃拿掉 玻璃本來就乾淨 所以我們說擦玻璃-對嗎? 不對!是擦塵埃 懂嗎? 是這樣 不叫擦玻璃 玻璃本來就乾淨 它的概念 這叫做非可修相 再來什麼叫非可作相呢? 我把玻璃做得更厚一點-做得更亮一點 做得更美一點 不是的!玻璃就是玻璃 真如就是真如-你不能造作它 這樣懂嗎? 非可造作相 好!那這樣結果呢 結果你所做的一切-畢竟無所得 無所得 它非可修-也非可作 最後也不可見 那因此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得它 因為它不可得 得就有什麼?-分別 就有「我能得」 也有「我所得」 對吧?才叫得嘛 對不對?(臺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能得-那他有所得 那非可得 OK!好!那麼再來 亦無什麼? 不過這裡 非可修相是指的說-不是你修能夠增加它什麼 我可沒有說不要修 話可得聽清楚 尤其在電視機前面你們這些人 邊嗑瓜子邊聽經的 那尤其要聽清楚 那我可沒說不要修 非可修相不是指不用修-叫做非可修相 我已經一再說了 你修不能產生它-是它本來就有 但是你得要去擦那個塵埃-鏡子才會顯 這點你要不修-那是你自己造業 不要怪到我頭上來 你聽不清楚是你的事了 我已經告訴你不是 好!那接著 亦無色相可見 你看看 他總要一句話、一句話講嘛 非可修非可造作 其實這等於另外還有意思就-無色相可見 為什麼無色相可見呢? 因為你知道 有色相可見就是業轉現 第三細叫做現識-對不對? 那個現識才能現一切境界 才能為能見的 能見的能見相 能見相去見到它 是不是這樣? 今天在講的是講那個 根本在生無明之前的那個真如 你說它怎麼會有色相可見呢? 當然沒有色相可見 聽懂了沒有? 這很容易理解 所以無色相可見 無色相包括什麼? 無色相其實包括了什麼? 不只是包括這個-色塵這個色相 是包括了色、色塵、身 還有這個色塵、聲塵 什麼……香塵、觸塵 乃至於味、味覺-那個味塵 最後還有一個意塵 意塵 概念 這都是 對!觸所受色 對!那麼這一些通通是不可見 不可見的意思是指不可執取 也不可用你的能見之妄相心 這個三細當中能見之妄識-所去接觸的 當然對凡夫是不知道八識 那至少你可以提到相續-相續相 還有這個執取相 也不可執取的 叫做可見 懂嗎? 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總而名之 在天臺對這一類的概念-給一個說法 叫做不可思議 其實在《大乘起信論》-也談不可思議 同等這個意思 非概念可思-非言語可議 是這個 還是這個 所以說不可 無色可見是含了這個意思 那再來 而有色相可見-是怎麼回事啊? 那明明我現在-不是看到色相嗎? 眼睛可見、耳朵能聽、-嘴巴能嚐、鼻子能聞 對不對吧? 概念中可緣念-對不對? 那就叫做 而有色相可見是什麼呢? 哎呀!是這樣啦 「唯是」只是 只是依於 只是本覺隨眾生的染-以不思議業幻 那麼隨眾生的因緣所化作的 所以這叫做唯是隨染業幻所作 要補這些字你就讀懂了 懂嗎? 懂意思嗎? 是本覺隨染 前面本覺不是有那個性淨本覺-還有隨染本覺嗎? 對不對? 講的就是本覺隨染 隨染 「隨染」懂嗎? 什麼叫隨染? 隨眾生的這個因緣 隨眾生因緣 那麼以不思議的業幻 就所幻化的 幻化出來的 說白一點-那就是你的業 你的業、業識 業識 業識還有那個能見識-能見相 後面講的是識-現在講相 業相、能見相-還有境界相 互相為緣-在你的八識當中起作用 那麼外熏 外現幻化 現一個境界-為你所謂的智分別相 就六粗當中智分別-然後再相續 最後執取 最後計名字等 這樣叫做幻化 這就叫幻化 這就叫幻化-懂嗎? 所以前面先講三細六粗-就在講這個 就是才好解釋這樣 這就是幻化 非是什麼? 非是智色有不空之性 有不空之性 非是本覺智中有種種實體-可礙 礙!妨礙的礙 就實體有礙的那種色相 不是這樣 並不是這樣 這樣懂嗎? 就是你的真如心當中-是不可見的 那都隨緣而幻化 因為以智相無可見故 本覺之智相非是可見之法 那智相不可見 那依智而有所謂的智分別 依智那麼既然是不可見 那麼因此依它所化現的這一切-那都是什麼呢? 都是本質上不可見 只是你的幻化因緣 像眼睛有病-看到了幻化的花一樣 那你眼睛沒有了病 心是真如性-就本質來說它是不可見 因為包括你能見的這一念心-也是妄心 所以你講可見-本質上就有問題 就是依於妄心而說的 所以說本覺之智非可見 好!那麼接下來是卯二 是談異相 他說同相就是講本覺 但是終究還有一個-不同相的問題 那麼怎麼說呢? 同相就是通通不可見 那異相是什麼呢? 來!我們唸一下 言異相者 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 如是無漏、無明 隨染幻差別 性染幻差別故 好!什麼叫異相? 剛剛談那些碗瓦瓢盆的-這些都是瓦土去做 就土來說沒差別 可是就相來說咧? 當然有差別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現在就在講相 依種種的瓦器不同 染淨皆是真如隨眾生的因緣-顯現 是有而無體 所以說它這叫做幻 可是雖說是幻 然而卻有什麼呢? 卻有幻化的這個幻相 卻有幻化的幻相 是這樣 所以如是種種瓦器各不同 如是 在這個無漏跟 如是無漏、無明 這個無漏是指真如的覺心-無明是指無明的染心 就會隨染幻差別 隨眾生的緣或自身的什麼呢?-染緣 眾生的緣或者你自身的染緣-而幻化種種的差別相 眾生的無明因緣 或者你自身的染緣 眾生無明因緣 眾生有無明 他對待你的時候-當然他就是無明來誘發你 還有你自己也有染緣 這樣子的互相為緣 那這就這樣染幻差別-生起什麼呢? 生起這染污幻化之相的差別 那麼這些相貌其當體-那個性本身就是染幻差別 因為眾生無明本來就種種差別-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你內在的染心也種種差別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種種差別當然造種種差別相 那狗去造狗的世界 人造人的世界 你看那小黑 牠明明知道出去-偷偷出去一定回來會被揍 牠還是怎麼樣 樂此不疲 然後牠被揍也就算了 剛剛我又去罵牠說 你看!你為什麼要偷跑咧? 牠就嘴巴開開-嘿……怎麼樣 無所謂 你罵嘛-我無所謂 牠就繼續笑 這牠的因緣是這樣 牠寧可這樣 牠已經被輝師父痛揍-哀哀叫 是這樣 其實也不會太痛 但牠就哀哀叫……這樣子 然後牠無所謂 牠的業緣是這樣 所以那個…… 那個染污之相各各不同 這當體他的性 他的那個內在的染污性-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所以說一定造成相的不同 所以說覺與本覺 本覺與覺 這一定有這個相貌上-造成的不同 所以如是無漏跟無明 隨著染幻的差別 那麼性染幻差別故 因為隨著染幻而有差別 那染幻 為什麼隨染幻有差別? 是因為這個染幻之性有差別 性在染幻當中有差別 因為本末無明-其本性即為什麼呢? 即有這個隨染幻的那種 業染幻的那種-種種法的差別相 你這個無明本身就有差別相 無明不會沒有差別相-對不對? 沒有差別相是真如 所以無明有生起義-有成事之義 既然能成事-各成的不同嘛 是這樣 所以覺與不覺有異相 有異相 你不覺-那就只是體性上染 那麼覺-你體性當中是不染 雖然不覺當中的本質是覺的 就這一點來說是同相 可是無明本身-種種的差別相 它才會生起 無明本來就會生起種種差別相 就這差別相來說-它跟本覺是不一樣的 好!你比如說佛 佛利益眾生也現種種相 他也會現人相 他也現狗相 他六道去-他也去 可是跟我們這種-用不覺去六道輪迴的 這根本是不同 本生故事裡頭鹿王、魚王 是不是? 猴王 這他都能作王 是不是? 不過跟現在的王不同 現在的王-眾人罵 對不對? 那還要被呼他下台 那這是現在的王 那那種王不同 在六道當中作王-那不同 他很尊貴-如何 這就是無漏 無漏隨業幻而生 跟我們這有漏隨業幻而生-那有本質上相的差別 所以說這又有差別相 好!那麼這就是同跟異 這就這樣子來講-這一段完了之後 我們進入下一段在講什麼呢? 進入下一段就講生滅 生滅心法已經講完-現在講生滅因緣 什麼叫生滅因緣? 心法是指那個能生滅的-那個心的內在的本質 所以談覺與不覺 談種種的相 只是講那個相貌而已 我們不談它互相產生什麼作用 我們不講 接著我們現在就要談了-是生滅因緣 是指的說我現在有生滅心 那生滅心是什麼叫生滅心? 它既然生滅心有生有滅 那既然這樣 所謂有生有滅就是有因有緣-對吧? 因為因、因為緣-造成另一個果 這個果又為因 然後再加上另外一個緣-那再加上一個果 就這樣這個緣滅、這個緣生-就叫生滅 所以現在在講的生滅因緣是講 它心體講完了 講那個心-怎麼產生種種的世間相 或者佛的莊嚴相等 這叫生滅因緣 這一節在講這個 接下來一大節在講這個 那我們看這叫做什麼呢? 看一下科判 是什麼? 癸什麼? 癸幾? 癸二什麼?-(釋上生滅因緣) 加個「上」字是指-在利益分當中有講到生滅因緣 好!釋上面講的那生滅因緣 分幾科? 兩科 第一科是什麼? 明生滅因緣之義 我們講生滅因緣是什麼意思? 生滅因緣之義 分幾科? 分三科 第一科是什麼? 總標 然後呢 第二科咧? 徵問 第三科咧? 哪裡? 什麼釋? 別釋 這丑三、別釋 好!那麼現在就是總標 總標因緣義 既然談因緣-先說因緣義 生滅因緣義 好!他說啦 文很短 我們看一下 一起看 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這就是總標 什麼叫生滅因緣呢? 就是因為眾生 因緣嘛 因緣是什麼? 因緣就是要轉-懂嗎? 就要轉 所以眾生依著三個東西在轉 依心、意、意識三個在轉 這就叫生滅因緣 所以因緣者轉也 轉來轉去 轉生種種叫因緣 這樣懂嗎? 注意哦 《大乘起信論》很怪的是-它從來不提第七意識 除了第八 跳了就第六 沒有第七意識 沒有末那識這一回事 這也為後來的新唯識學-很感冒 很感冒 那當然他有他的看法 他完全談的是不同的理路 他有他不同的看法 所以眾生依心、意、意識轉 轉就是依因緣義的意思 那依什麼轉?-就依心、意、意識 所以那好!接著 丑二是什麼? 徵問對不對? 此義云何? 四個字而已 這什麼意思啊? 那麼丑三呢? 是說別釋 分別來解釋心、意、意識-以及它們整個過程當中怎麼轉 注意哦 它就是三細六粗的一部分 三細就前三意 那麼六粗中的前兩粗-合起來是後二意 合起來叫做五意 五意者是指這裡的意 那心是什麼心? 心是無明 根本無明 根本無明與真如和合的是-阿賴耶心 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有沒有? 就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是阿賴耶心 真如與無明 真如不生滅-生滅者無明 那麼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就真如與無明和合的這一念心-叫做和合識 也叫做阿賴耶 這叫心 注意!先定義一下 那麼意識是什麼? 意識就是那個三細六粗-那個六粗的前兩粗 錯……中兩粗 中兩粗 那意呢? 意是五意 五意就三細再加六粗的前兩粗 合起來就五意 那你說這樣講太複雜了 那剛剛在三細六粗就講了-不就得了嗎? 不行 因為他得要這樣講 讓你知道意中跨著六跟八 三細是八識 六粗是六識-前六識 他不講第七 可是他提一個意-意就含有七的意思 他用六跟八來跨它-就含有七的意思 第七識的意思 所以《大乘起信論》-不談第七識 讓學唯識的人很感冒 怎麼不談第七? 因為他的看法是 從第三意到第四意的時候-就是執取意了 那這就六執取八 它由六來完成 換句話說你也可以講成-六含有八 也就五意當中-含有第七識的意思 不是六含有八-六含有七識 這執取 這是 這慈舟老法師有提到 應該也就是法藏大師說的 法藏大師說的 他認為 他認為這個意啊 意識 這五意當中含有第七 含有第七 他認為三細有部分的七-六粗也有部分的七識在裡面 就中間的那部分 相銜接那一部分 是這樣 所以他不談第七 但是有第七的概念 他比如說智分別 然後執取有沒有? 智分別相續 這種智分別加相續-就讓人感覺有執取的意思 有執取那個 你看第七意識執取第八為我 相續執取 任運執取 對不對? 這不就相續嗎? 任運的執取 一般來講講第七意識-是指的說它執著第八為我 而且這執著為我-是永遠在那兒對不對? 睡覺 悶厥 被打昏了 生病暈倒了 臨終前的那種昏厥-那悶厥 他通通認為第八是我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個能執取八為我的-那個就叫第七識 其實這不就相續嗎? 執取不就是有分別義嗎?-就智分別 所以說智分別相續 這裡頭已經把它講成第六意識 是用這種第六意識-來跨他的第七 那其實識只有一個 只是它的作用不同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是這樣 所以你分類不同而已 你不一定要非得掛第七這個名 有那個作用就好了 這樣懂嗎? 所以說我們可以這樣講 《大乘起信論》只用-六識跟八識 唯識學 後來後期唯識學的-六識跟八識來談 就完成了整個生命的說明 他並不需要用到-第七識的這種概念 是這樣子 不過這是法藏大師的意見 你也可以說他根本就-沒有談什麼六、七、八 從來就沒有談 他就談心、意、識三者 懂意思嗎? 懂意思嗎? 禪宗常常講一句話 離心意識參 這有道理的 這也是有道理 因為講心不相應 用不相應的方式去找尋 所以才無有下手的地方 恰恰好在無下手的地方-你只有讓真如顯現一條路 懂嗎? 這參禪的方法是用拗的 硬拗你平常那個生滅門不生 離心意識嘛 離心意識就生滅門就別玩了嘛 你看嘛 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識轉 現在我就不依心意識-我看你怎麼轉? 對不對? 這直攻真如 這就是用無念的修法 所以禪宗的理論-修法的理論是在這裡 是在這裡是看得到的 它有道理的 好!那麼此義云何? 接下來就別釋 別釋分三科 對不對啊? 第一科是什麼? 寅一對不對? 什麼意思? 內容呢? 釋所依的心 因為他在講心意識 那心是第一個所依的 釋所依心 那寅二呢? 釋意轉 就講心意識的意 那寅三猜也知道 一定講什麼? 釋什麼? 釋意識轉 一定 猜也知道 對不對? 只是說在那個……-識意轉當中又分幾科啊? 講多了一點 分幾科? 分三科 哪三科? 略明識相 那第二科咧? 卯二、廣辨五名 再來卯三咧? 結歸一心 還是那個心在作用 好!我們今天這堂課-先講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