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26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了這個-本覺的性淨本覺這一科上完了 換句話說就這心生滅門中的-生滅心法中分覺與不覺 當中的覺這一大科-我們已經上完 接下來就講到不覺 生滅心當中還是有覺的內涵 所以他要講覺 一般我們講生滅就是不覺了 不過他在講不覺-真正講不覺之前他先講覺 這個覺是一切眾生成佛的根本 也是你信仰大乘的根本 所以他先說了 接下來講不覺 是要讓你去知道覺的內涵-才要講不覺 終究核心是在講覺 佛教就覺教-覺悟之教 終究是在講覺 不過相對的 因為「覺」對眾生來說-知道得特別難 因為什麼? 因為我們遠離它特別遠 說遠不遠 就在現前 但是我們無始以來無明覆障 隨業流轉 顛倒難了 那麼認賊作父 貪愛成性 所以我們天天抱它眠-天天不相識 夜夜抱它眠-是日日不相識 整天抱著它睡覺-那個覺性 但不了解它 所以能談的有限 他把這能談的有限-也是最重要的都先談完了 現在接著要談不覺 那麼不覺怎麼來的? 它怎麼作用的? 往下就要說 因為了解它怎麼來的-怎麼作用的 接著就好說了 說到它本質上-不覺又跟覺是相同 然後最後才會入說-那你要怎麼辦? 那你現在已經是不覺了 明明覺你也知道了 不覺是從覺變出來的 妄是由真才產生的 那麼現在你該怎麼辦? 他就講修行 最後就勸修、讚歎 然後結束這《大乘起信論》 這樣叫結束《大乘起信論》 他以下要說的就這些東西-這些內涵 來!我們看下去 這是先看這個科判 這個是什麼? 科判是多少啊? 丑二什麼?-(不覺義) 不覺義分幾科? 哪三科啊?-(根本不覺) 枝末不覺 結末歸本 將這個末了 跟枝末不覺歸到根本不覺來 就分這三科 這不覺義 好!那麼我們來看看-這不覺是怎麼發生的 有覺嘛-那又有不覺 那不覺又怎麼發生的呢? 很容易懂 來!我們看一下怎麼發生 來!我們看那這個根本不覺 根本不覺分兩科-對吧? 第一科什麼? 依覺成迷 第二呢? 依迷顯覺 好!我們來看看-卯一、依覺成迷 你看到沒有? 依覺你才能迷 這是很弔詭的事 本來迷跟覺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可是它又絕對有關 就是說如果沒有覺這個東西-在那兒 你就不會有迷 是這個意思 然後來!我們來看一下 來!唸一下文 所言不覺義者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 若離於方則無有迷 眾生亦爾 依覺故迷 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好!這裡就依覺成迷 下面才是依迷顯覺 怎麼叫依覺成迷呢? 他說啦 所以說你之不覺是因為-是說不如實知真如法一 法一就 真如之法平等一相唯是一心-謂之「一」 真如之法平等一相唯是一心-叫做真如法一 懂嗎? 法是一 那你什麼叫不覺? 一句話講透了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 真如之法是一無二 真如之法唯是一相 平等一相 不起分別 不動不搖、不來不去 那麼你不如實知 知還分好多種知 妄知、非知言知、知而不透、-推理而知、比量而知 就是比量-推理而知 依聖言量而知 這些通通不名為如實知 所謂如實知是當下體證而知-當體現見而知 這叫如實知 不增不減、無有妄念分別-這樣的如實知 好啦!那咱們就這回事兒嘛 咱們就真的這樣嘛 所以咱們不覺嘛 對不對?(臺語) 是不是啊? 那麼不覺 所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那麼這個時候不知 欸!「不知」沒事兒哦 但對境就有事了-懂嗎? 我不知道怎麼樣? 我不會又怎麼樣? 不會!不會沒怎麼樣 遇到事情你就知道怎麼樣 是不是這樣子啊? 光不會還不會怎麼樣 光不知道還不會馬上怎麼樣 但遇到境界你就會怎麼樣 同樣道理 不如實知-這個時候不覺心起 因為不知就不覺 就不能覺 不能隨時覺悟那個真如 只要有境界 只要這不覺之心一動搖-那麼不覺心就起 而有其念 其什麼念? 什麼念? 那個不能了知真如的這第一念-就出現了 這裡的不覺心起-是忽然心起的意思 是不造意的、不作意的心起 這心起 起一念什麼呢? 起一念「不知道」的念頭 當然啦你說 欸!你知不知道那個-某人住哪裡啊? 我不知道 這個你會認為說-你是起一念不知道的念頭 是不是啊? 其實不是 這裡講的不是這個 不是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這個其念不是指這個 這個是已經被問了-你才去意識到你不知道 是這樣 是人家不問你的時候-你本來就不知道 對吧? 是不是這樣? 是指那個不知道 是爹娘未生你之前的那個不知 知不知道啊? 是那個 人家問你說老王住哪裡啊? 你說我不知道 這個時候你才意識到你不知道 對不對? 還沒問你的時候-你固然不意識到你不知道 不過我請問你-那時候你知不知道? 你知不知道嘛? 哎!當然是不知道啊-對不對? 只是不知道你不知道而已 沒有意識到你不知道而已-對不對? 他講的這一念就這個念 就那個還沒發起動作之前-那個不知道 你就是不知道-所以不覺心起 那如果你一直知道真如-那就不用起不覺心起了 對不對? 你就知道 你比如說老王住哪兒-你根本就知道 人家不問你-你心裡還是知道的 只是你不會知道你知道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遇境了你馬上就說-我知道(臺語) 我知道 所以它那個「知道」一直擺著 現在是「不知道」一直擺著-懂嗎? 這個「不知道」-那個就是不覺心起 了解嗎?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不覺 因為你不知道 才會有個不知道真如這回事 你不去如實見真如-這叫不覺 不去如實見真如-那你就不知真如 那個「不知真如」就是一念-就這一念 這樣聽懂嗎? 就這一念不知 先不如實知 那你不去如實知-結果它就不覺而起一念 這一念就叫不知道 不知真如 就擺明了不知道了 只是沒人問你 你還沒動而已 好!那麼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就心起是最初這一念 這是初起的迷心 那麼尚不動作 為之後三細的動因 要知道 這初起這一念頭-只是不知道而已對不對? 不知道沒事兒啊 我問你你又不去找老王 那所以你不知道老王在哪兒-你就無所謂嘛 所以它不會起動作-不會有什麼妨礙 所以剛開始無明 第一念無明在那兒 它只是渾沌狀態-它不會什麼妨礙 它不起三細也不長六粗-它沒什麼妨礙 這樣了解嗎? 沒妨礙 這是沒妨礙的 同樣道理 最後一念生相無明未破之前 你還剩下最後一念的時候-它也不妨礙你的生死 也不會妨礙你怎麼樣 就是你看彌勒菩薩-不就這樣子嗎? 對不對? 他剩下最後一念生相金剛無明-未破 就是這一念未破 他還沒有 一點點的未破 不過他分見法身 他分見了就是了 跟這裡的完全不知-又有點不同 不過這裡完全不知-但還沒有妨礙 那麼還不生起三細 這叫做無明 這樣懂嗎? 所以注意 第一個不動的是真如 因為不了解它 不了解它 忽然一念產生一個不覺 突然忽爾一念 就不覺之念生起 叫不覺 這一念不覺無有境界來擾動它 它只是不知-這樣而已 但還是不動 真如不動 無明也不動 就停在那兒 這樣子然後呢 念無自相 這一念沒有自相 這個「不知」沒有自相 是因為真如才有自相-才有「不知」這件事 所以不離 念無自相-是不離本覺 對不對? 對不對? 因為有本覺你才會有不覺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無法如實知道它 就這樣 就這一念 我無法如實 我不去覺它 結果現在生一個「我不知道」-的這樣的念 生起這一念 就好像說 我走路只要有目的地 我是依著目的地-我才會迷路的 如果說有一個人開車-開來開去…… 今天開左邊-等一下開右邊 後來開中間 然後遇到路就左轉右轉這樣子 然後老搞不清楚 然後你坐在那裡-你搞不清楚你就問他 你就問他怎麼回事啊-你迷路了是不是啊? 不……你問他說怎麼樣-你要去哪裡啊? 沒有!我沒有要去那裡-我只是迷路而已 你覺得這樣對不對啊? 他沒有要去哪裡-怎麼會迷路? 他連家都不想去了-他怎麼會迷路? 是不是這樣? 你一定要有方向-你才會有迷路這回事 你懂意思嗎? 我就亂開而已-我沒有迷路 我也不想回家 我也沒有家-我就亂開 我就亂開 就這樣 爽而已對不對? 亂開 這樣沒有所謂迷路 是有方你才會迷路-對不對? 你不知道那個方向在哪兒-才會迷路 一般我們不是講 現在常常有詐騙集團這樣 我接到電話 阿爸!我阿榮啦-我現在被抓到這裡啦(臺語) 常常是這樣 常常是這樣 因為他要回家 所以他只好被抓走-迷路了這個事情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以前在臺中 那我們那個寂師父他台中人-你知道嗎? 那每次要去某個地方 他都要跟我講 院長!我們趕時間-我們走小路好不好? 那我說好啊!好啊! 然後他就開始走那種羊腸小路-你知道嗎? 他就這樣左拐右拐-前拐後拐這樣 拐到這兒-啊!這裡在修路 就蹬……又拐那邊 啊!這裡塞車-蹬……又拐那邊 拐到後來比走大路-還慢了二十分鐘 是這樣子 那這個不能叫做迷路-但是你會發現路子很多 但是終究有方 有方才有迷不迷的問題-對不對? 同樣道理有本覺-你才有迷不迷本覺的問題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無明就是迷本覺嘛 所以無明怎麼會出現呢? 因為有本覺-它才會出現無明的 這樣了解嗎? 什麼叫做無明? 就是因為不了本覺、不了真如 不如實知真如 這就叫本覺 什麼叫迷路? 就是因為不知道回家的路-所以才叫迷路 我如果連家都沒有了-沒有所謂迷路這回事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睡到哪兒就停到那兒 是不是啊? 哪有什麼迷路 同樣道理 對不對?真如就是我們的家 我迷它了-所以我叫無明 是不是啊? 我如果沒家-我就沒有迷路這回事 所以有真如我才會無明 好啦!就叫做依覺成迷 就完全懂了吧? 完全懂了所以說 現在要倒過來說第二段 下面不用講了 卯二是什麼? 依迷顯覺-對不對? 對不對? 怎麼顯覺? 以有不覺妄想心 這就不覺妄想心了 你因為不覺你才有妄想心-對吧? 這一妄想 能知 來!唸一下 能知名義為說真覺 若離不覺之心 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很有意思 好了!你現在迷了吧 那迷了怎麼辦? 迷了起種種妄想分別-對吧? 這時候起妄想分別的時候-才會有真如跟什麼? 無明的分別 你恰好因為迷 你才會有產生-真如跟無明這種概念 你如果不迷-你就沒有迷路這種概念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已經到家裡了-你就沒有迷路這回事 那你如果已經-就在真如自性當中 你就沒有無明這回事 那你也不用分別無明跟覺悟-跟真如 恰恰好因為你是無明-所以你才會起種種分別 這時候我才跟你講說-有真如、有無明 無明是怎麼回事-真如又怎麼回事 從無明變到真如又要怎麼回事 你就聽懂了 聽懂之後你才那這樣我照修 通通用妄想分別在修 恰恰好讓你修回去 懂意思嗎? 懂意思嗎? 因為我迷路-所以我才會找地圖 也因為我找地圖-才能夠就圖還家 就這個地圖走回家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依這個迷而能夠顯這個覺 所以真大修行人-不離迷也不求覺 懂嗎? 是這樣子的 因為他已經無明亦無覺 所以不離迷也不求覺 天臺講不入生死-但也不厭生死 不求涅槃-亦無涅槃可得 涅槃即是生死-生死即是涅槃 迷與覺是儼然不可得 這樣懂嗎? 這已經又是更進一步的說法-更直接了當的說法 在這裡暫且不表 不過讓你知道依迷顯覺 好!這叫做根本不覺-對吧? 這是依著第一念無明 接下來寅二是什麼? 枝末什麼? 枝末無明(不覺)分幾科? 分兩科 第一科是什麼? 無明為因生三細 卯二呢? 境果為緣長六粗 好!那麼無明為因生三細 來!我們來看 這個唸一下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 與彼不覺相應不離 云何為三? 一者無明業相 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 覺則不動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二者能見相 以依動故能見 不動則無見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 離見則無境界 好!好!在這裡 這是卯一、無明為因生三細 很容易懂 這樣就很容易懂了-對不對? 首先就是先有無明 無明還不動哦 無明還不動哦 可是無明第二念就怎麼樣? 動起來了 說你胖你就喘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就動了 開始動了 所以前面那個無明不了真如 那是無明真實本來的本來相-還是不動 第二念頭不覺故心動 不覺是無明-對吧? 不覺真如心-只是無明 它沒事哦 這個時候呢 這個時候怎麼樣? 這個下一個念頭產生了什麼? 這個不安穩的 因為你沒有依止嘛 你不了真如你就沒有依止了 真如是定的-是不動的 你只要不了真如-一剎那你就要動 所以無明跟這三細-是在一剎那之間 幾乎同時 有人說它是前後相續 但再怎麼相續 也都在同一個念頭當中-相續生起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無明、三細-剎那即生 這樣了解嗎? 剎那即生 所以你說它動不動 在這裡說-已經也沒什麼多大意義了 它從無明的不動-馬上就動心 它是剎那同時完成的 那麼所以不覺故心動 動名之為業-懂嗎? 這個業有「動」的意思 還有「為以下一切之因」-的意思 叫業因 也有動作 這兩個意思 這樣了解嗎? 所以名為業 有業因 業就是動作的意思 所以它這裡就叫業因-又叫動作 所以名為業 那「覺」它就不會動 因為覺在真如體上-就如如不動 是不是? 現在不覺 它就無有安止-它就要動 只要不覺-它就動了 沒有境界 沒有外在境界誘導 這個時候還沒有境界 對不對? 它就動了 那動則有苦 為什麼有苦啊? 因為動了之後就生三細長六粗-入輪迴起分別 那麼入十二因緣生死等等 這就是苦果 這樣完全是虛受生死-對不對? 對不對? 本來本覺一法不立-現在虛受生死 所以這就是苦 所以動則是苦 為什麼動是苦? 因為動就有因 因就會生果 所以果不離因故 果不離因 果是苦果 苦果不離苦因 你動了就是苦因 因為它一路會長成什麼?-一路會發展成為我執 這樣懂嗎? 所以說果不離因 所以這一動就要苦了 所以動則有苦 聽懂沒有? 第一念 無明為因生三細 把它背下來 無明是什麼? 無明是不了真如自性 第一句背無明不了真如自性 那麼無明為因生三細-境果為緣長六粗 為什麼是境? 因為三細當中有境 有自見分 有相分 有自體分 有見分 不是自見分 有自體分 有見分 有相分 見 好!來!這是第一個無明業相 叫做業相 又叫業相 懂嗎? 有時候看書你會看到「業相」-這就是「無明業相」 第一念 第八識中的 八識中無明起的第一念 依無明而起的第一念-叫做無明業相 第二相叫什麼相? 什麼相? 能見相 又叫做見相 又叫做轉相 因為你這心一動-就轉成能見的心了 懂嗎? 能見的同時-就會被你有個東西讓你所見 所以能見、所見同時存在 幾乎不分前後 懂嗎? 好!能見相 來!看一下 以依動故能見 對不對? 前面動了 動心 動心就想要去見它 想要去見什麼? 這就是什麼? 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就是能見相 看到沒有? 看到沒有? 是不是? 無明緣行 無明 行 行就是什麼? 行就是自體分-也就業相 動了 無明是不動 行就是動 動了之後產生什麼? 產生能見之心-就是「識」 對不對? 對不對? 六根是浮塵的 能見的是心識 是不是啊? 無明緣行、行緣識 行就是動 行就是業相 那就「識」 就是「識」 那麼「識」就是能見-不動則無見 起能見之心 這個時候能見的同時怎麼樣? 被你見的東西就出現了-對不對? 對不對? 所以能見之後是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對不對? 這六入、六觸 「入」與「觸」就是-所謂的境界相 就境界相 沒有境界怎麼會入?-怎麼會觸? 是不是這樣子啊? 「入」還是六根而已 觸 主要講「觸」 「觸」才有那個六塵的境界-進來 那好!那境界相就出現 第三-看境界相 境界相又叫現相-又叫做相分 相分就是六塵 就是六塵境界 以依能見故-境界就妄現 你看吧 夢中你能見東西 就是因為你有妄心-才有夢中可見的東西 現在亦復如是 我們也是在夢中見東西 懂嗎? 是夢中所見 那麼依能見 這個能見的心有了-那就有所見的物 它同時存在了 所以離見則無境界 那麼這三項加上前面的無明-這合起來總共有四項 於一心中現 於一心中現 這不是天臺講介爾有心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但是介爾有心-到底是哪一心啊? 它不講真如-也不講無明 它只講有心-對不對? 何以故? 因為根本不別求真如 既然不別求真如-也不別求妄心 只求當下現前這一念心 這天臺在這件事情上是很現實-而且不講很多玄妙道理 它就說你現前這一念心就好了-幹嘛還想個真如心? 真如心你找得到它嗎? 別說它有或無 就算它有-你也找不到它啊 因為你是大凡夫-是不是? 所以能修的就是-這個現前這一念心而已 好吧!你要說它是妄心也無妨 就叫妄心 其實天臺連「妄心」這兩個字-都不說 它就說這一念心 叫介爾一念 就這一念 因為這一念才是你能抓的啊-對不對? 真如你抓不到啊 像這種觀念就完全跳脫了-《大乘起信論》一切的想法去 就完全跳開來 它是就一個修觀的立場-直接的下手去做的 這個是直接從這個般若系統-中觀見當中所建立的修觀法 是不一樣 跟這種觀法 這《大乘起信論》-所要修觀的觀法 它是就無念來現真如心 這裡頭有無念、有真如 這兩個概念在裡頭 天臺就是現觀這當下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 不管它真不真如 是這樣 不同 這修觀法是不同 好!那再來 再來 這個已經是把這個三細講完了-對不對? 三細很清楚 背一背……-記一下清楚 先有什麼相? 業相 再來「能見相」 再來「境界相」 對不對? 這就三細 這三細 這三細於一心中現前 所以名之為細 細到什麼程度? 細到它就是第八識的內涵 這個跟唯識學的第八識不同 玄奘大師的唯識 他的新唯識的八識-是不會有念頭的 所以也不會有這些想法的 他有這些都在第七 但是呢 真諦三藏的舊唯識的思想裡頭-八識是能想的 是有念頭的-而且是染污性的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依這樣概念來說 那麼這都是第八識的作用 這是賢首大師這麼認定 這樣認定 都是第八識的作用 那第八識的作用-聲聞人不了解 聲聞人沒有第八識的概念 他不了解 好!那麼接下來卯二是什麼? 卯二是什麼? 境果為緣長六粗-對不對? 來!我們唸一下 來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 云何為六? 一者智相 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二者相續相 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 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三者執取相 依於相續緣念境界 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四者計名字相 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業相 依於名字尋名 取著造種種業故 六者業繫苦相 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 到這裡 這裡是卯二 到這裡是卯二 六粗 為什麼叫粗? 因為它已經落在你的六根 六意識當中 前六識當中作用了 這樣懂嗎? 所以叫做六粗 所以生起這六相來 首先是以有境界緣 這前面三細 三細 第三細是什麼? 境界為緣 有境界 有境界相了 那有了境界相之後怎麼辦呢? 接著你又能看、又有境界 結果你就產生什麼作用? 產生了第一-智相 所謂「智」者分別也 看那個東西起分別 還沒有愛染-只是分別而已 這個跟那個不同 那他是男的-這是女的 那個是胖-這個瘦的 剛開始沒愛染-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起分別 依於境界心起分別 那麼這個時候分別-它多提了一個愛與不愛 在十二因緣當中-它分得更細一點 它有不分別到分別 它先觸 六入緣觸、觸緣受 受才緣愛 你懂意思嗎? 受就是分別了 它感受到了、領受到了-那才分別 這裡講得粗一點 他把兩個合到一塊兒講 這樣懂嗎? 它有分別-同時還起愛染 其實有分別不一定要愛染-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你比如說 來!你去幫我拿茶杯過來-紅的那一個 那你就去了嘛 這有紅的、花的、綠的、藍的 在你來看-通通沒有什麼愛不愛的 因為根本不需要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我就拿了一個紅的來 你能分別嘛 你才不會拿錯 是不是? 但是你不需要愛染啊 對不對? 但它在這裡-分別加愛染 其實這在十二因緣裡頭-分得更細 是分別完了才愛染 那一定要有分別-你才會愛染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討老婆你討哪一位啊? 都可以啦!只要是女的就好 那不會這樣嘛-是不是? 你一定要起分別嘛-是不是啊? 要哪一個女的我才娶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嫁老公妳嫁哪一個啊? 隨便啦!男的就可以嫁了 不會是這樣嘛 一定要分別才會愛-是不是? 所以說 不過這裡講到一塊兒去了 因為分別-然後愛 是不是啊? 所以說 所以說啦 智相 依於境界心起分別-然後愛與不愛 好啦 這就十二因緣裡頭的什麼呢? 這個六入緣這個觸 觸緣受、受緣愛 那愛了之後呢? 愛了之後呢? 你看哦 第二是什麼? 相續相 第一相叫智相-就智分別愛染相 那麼第二就叫做什麼相? 這個智分別相 賢首大師又把它給一個名字-叫做俱生的法執 就俱生 什麼叫俱生? 與你生命同時存在的 不必學習 不必經由熏 你只要無明有了 它就跟你的這個分別心-一起生起了法執 為什麼? 因為它有愛 就是法執 「愛」者執也-懂嗎? 你一分別就生了什麼?-就生了愛染 聽懂嗎? 分別就生了愛染 叫俱生 與分別俱而生的 然後為什麼叫法執? 於一切法中起愛染-謂之法執 對不對? 他說嘛 分別愛與不愛 所以他給它一個名字叫-俱生法執 這是細一點的 六粗當中又細一點的 細一點的細念 第二 第二粗是什麼粗? 相續相 怎麼講相續呢? 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 因為愛染 愛染的得與不得-就生起苦樂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個就是什麼? 這是分別的法執 這東西這麼好 這麼好-怎麼不是我的咧? 這種想法有沒有? 那愛不到咩 那樣 剛剛是愛嘛 哇!好愛 對不對? 好漂亮一台車子 真是好 或者這個冰淇淋很好吃 我看那比丘師父在吃-我都不能吃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那個愛是已經有了 可是愛之不得-其苦樂相續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其苦樂的相續心? 那這個時候就是分別的法執 分別我得與不得 分別這是苦跟樂的感覺 這分別的法執就出現 俱生是與分別俱生-的這種愛染 俱生法執 愛染完了之後 與你自己的相對關係 有得、不得 好、不好 善、惡之間的差別 這一種就是分別的法執-就出現了 相續 這是相續相 所以依於智故生起什麼? 依於智就依於分別 依於分別故生其苦樂的感覺 心起念相續不斷 有沒有? 起念相續不斷-一直想它對不對? 這相續相 就愛緣取 是不是這樣? 就是「取」那種感覺就在那裡 不過這裡是愛 這裡的愛 十二因緣講「愛」-還包括了愛不得的那個苦惱相 還包括在這裡 那再來才是「取」 愛緣取-有沒有? 第三就是「取」了 執取相 看到沒有? 什麼叫執取相?-就俱生 這執取什麼意思啊? 依於相續緣念境界 住持著苦樂心起著故 因為那心在愛不到就很苦 很苦怎麼辦? 起執著 一定要去取著它 一定要去取到它 我這個苦才會消失 是不是這樣? 那愛到了呢? 愛到了 保護它-不讓它消失 讓我的快樂不失 懂意思嗎? 所以苦跟樂都會產生動作-都會產生取著 樂也會著-對不對? 樂!執著它-怕它丟掉嘛 苦也會執著 苦 希望離苦嘛 所以一直想要用離苦的方法 得不到你就苦 那你就硬要去得 是吧? 得到了你樂-你就硬不讓它消失 是不是啊? 這就取著嘛 愛 這個於住持這苦樂心-而取這個執著 然後一直去取著它、執取它 這是緣於前面的分別法執-而俱生的一個我執 想要自己離 我要面臨這個苦跟樂 我要解脫它 這個「我要」的想法-就是我執 我去取著 取著就是執 就俱生的我執就出現了 那麼這個時候-可能你會愛不到 或者愛到了怎麼樣-都一樣 你愛到也好-愛不到也好 你總是有個概念在那裡-對不對? 那是我要的-或者我已經得的不想失 這時候產生一種承見概念 承見 繼承的見解 名詞 名詞、概念就在那裡 所以第四、計名字相 怎麼說呢? 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妄執分別 你虛妄的要去執取它 可是執取它-總是要有一個分別的名相 好來標的我的需求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比如說 我真的很喜歡那個冰淇淋 那人家好啦……-別哭了!我去買給你吃 那你說什麼牌子 那是某某牌 某某牌那買回來一看 不是某某牌-我不要 那個執取那個名相-有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 就是一定要滿足我那個-名相相應的感覺 是這樣 那這是名字 還有一種什麼?-相貌 好啦!好啦!你要討老婆 好啦!我去外面-找那個女孩子回來 一找回來了 一看!不是我要的那個女孩 那個我不管她名字是什麼? 長相不對就不對了 相貌也是你的執取的名字 相貌 懂嗎? 相貌 你執取它為真實 這樣知道吧? 是這樣子 所以計名字相 這名字不只是名字 外表形相 那個顏色、概念 這些都叫名字 這就是所謂分別我執就出現了-對不對? 你在這名字上面分別 然後最後你叫法藏 人家說你法藏王八蛋 你就冒煙了-對不對? 那就執取這個名字 人家對名字作用 你都會發狂 你就會抓狂了-你懂嗎? 人家只是罵-法藏!王八蛋 這樣你這個法藏就會抓狂 怪不怪? 是不是這樣? 只是罵名字而已-又不是罵你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對不對? 所以對那名字起執取相 有沒有? 我們是不是這樣? 我們是不是就這樣過日子的? 對不對? 不過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 這一整張講義通通是名字 我們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懂佛法 所以說這個計名字相-還不能不計 你比如說 我叫你去什麼? 我叫你去廚房裡拿個茶壺 結果你到廁所去拿個杓子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不是很怪異嗎? 你那名字不能計取啊 你不能起分別 你不能就名字跟事實結合 那這也完蛋 這也不行 所以計名字相還真要計 對凡夫來講還得這樣 不過過度計著了-那就會起爭執 同樣道理 佛門裡頭很多各宗各派 就語言上面來爭論 這就是計名字相的-最明顯的樣子 哪有什麼真如? 真如一定要清淨的-怎麼可以不清淨? 第八意識怎麼可以不清淨呢? 第八意識就是不清淨-怎麼樣? 那就吵起來了-對不對? 第八意識不過假名嘛 它概念到底管不管用才重要 不過概念也是假名 就真實、如實相是怎麼樣-才是重要的 可是因為我們不了如實相 所以我們要計取這個名字-來鬥爭 這樣懂嗎? 就這樣 所以計名字相-就會妄執這個名字 所以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 這就是「有」 取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取緣有 接著起業相 這個「有」也是業相之一 愛緣取 這個應該叫「取」-還不叫「有」 「有」是第五-叫業相 叫「有」 到了「取」的時候-還是取這個名字相 「愛」在前面的第三-執取相 那麼到了十二因緣裡頭-的「取」 就是這個計名字相 叫做「取」 妄執 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 那麼取之後就緣有 有就是有業了 有業了 就是所謂起業 有者有業也 就起業 就五者起業 那麼起業怎麼看? 依於名字然後尋名 取著造種種業 對不對? 我要去買那個冰淇淋 我要去找那個人 我要去爭奪那個什麼地位 我要去買那個最有名的房子 我要去買那個最好的車 我要去用最名品的-這個什麼牌 什麼G牌、什麼L牌的什麼…-這皮包 這個什麼皮帶兒 這樣子 這就取著那個名字 名牌兒 那個名牌兒 要那個名牌兒-真正就是造業 起業相 追逐名字 追逐名字-那麼取著造種種業 現在女生虛榮到不行 那麼身上一定要名牌 結果就用肉體去賺錢 那造業 是不是取著而造業? 就起業相 所以有取而後有業 對不對? 就要有 就叫有 取緣有 那麼「有」 「有」緣什麼?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來了 所以說這就是什麼? 生老病死 就第六了 有沒有? 有了之後就有什麼呢? 有老死憂悲苦惱-十二因緣相的流轉 業繫苦相 這個「有」 「有」就有業了 就起業了 起業之後就業繫苦-就業來繫縛於你 然後就苦相 那麼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 明顯出現了對不對? 這六粗 所以說無明緣行 那麼行緣識 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 入跟觸都可以算成境界相 然後觸之後怎麼樣?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好!那取緣什麼? 取緣有業 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對不對? 所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就是第六的業繫苦相 所以它幾乎就是十二因緣 看到沒有? 幾乎就是 可以對著看就幾乎是十二因緣 所以三細六粗無非就是 從無明開始-無非就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真的很核心的 很核心的觀念 好啦 這樣很容易懂吧? 最後寅三叫做什麼? 結末歸本 好!兩句話而已 當知無明能生什麼?-一切染法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故 所以無明是什麼? 本嘛 根本無明嘛 末是什麼?-一切染法嘛 所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所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 皆是不覺 不覺者無明也 一切染法枝末無明也 就枝末 三細六粗都是枝末 都是枝末 枝末的不覺 通通是根本不覺所生起-這樣懂嗎? OK!好!要趕都趕不了 講到這裡了 三細六粗講完了 我們時間也到了 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