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22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這個-略辨始本二覺 辨了卯一、卯二-本覺跟始覺 寅一說略辨 現在就寅二很明顯的-怎麼講? 是什麼? 廣明 廣明什麼? 廣明始本二覺 前面是略辨-現在是廣明 由始而本 所以說「始」講在前面 不說本始-是始本 那麼始本二覺 首先卯一是始覺 再來在最後講本覺 那麼始覺怎麼樣子? 始覺我們先標總標 始覺 現在要廣明始覺-始覺分幾科? 哪三科啊? 總標因果什麼?-二覺 然後第二科-列四相來釋成這個始覺的內容 再來第三科-明示這個始覺不異於本覺 好!那麼現在分這三科-我們來看看 辰一、總標因果二覺 因覺跟果覺-通通是始覺 始覺之因開始 始覺之果是什麼? 始覺之因簡單的說-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看到沒有? 看到沒有? 這個「又以」是接下去說的 「又」承上面講始覺 聽懂嗎? 聽懂嗎? 承上面講始覺 所以這裡講的是始覺 始覺怎麼樣呢? 依於不覺所以有始覺-對不對? 那始覺怎麼始覺法呢? 一開始如果它覺心源了 覺心源 覺悟了 徹底覺悟了心之本源 那這就是真如自性 本來的不生滅相-覺於心源 那麼如果這樣講-就名為 它故名為 「故」它就名 為什麼叫故名? 因為它本來就是 所以這個時候就把它-這個始覺叫做究竟覺 懂嗎? 那如果不覺心源呢? 不覺心源什麼意思啊? 不覺心源-但終究還在覺當中 終究還在覺當中 不過沒有覺得那麼徹底 OK!聽懂嗎? 沒有覺得那麼徹底-叫做不覺 不覺心源故 因為它不能夠覺悟到那麼徹底 那麼就叫做非究竟覺 這是就因到果來說 我們是先從非究竟覺 然後最後一步一步-趨向於什麼覺? 究竟覺 請問到了究竟覺-它就叫什麼覺? 它就叫本覺 始覺就沒有了 本覺也沒有了 最後覺也不用了 這叫真如自性 恢復成如來藏 這樣懂嗎? 懂嗎? 所以這個話是多說的 不過讓你理解他有這個想法 這樣懂嗎? 這叫做總標因果二覺 因上叫做非究竟覺 果上就叫什麼覺? 什麼覺? 究竟覺 就這麼簡單 聽懂了嗎? 這個好像可以不用說 不過他告訴你有這回事-有這兩端 體上都是本覺-對不對? 但是這個兩端差別 漸漸就比較容易懂了 下面更是精彩 但是我看了一整天 一直到剛剛上來-在刷牙、剃頭髮我還在想 當然你看我現在坐上來了 笑嘻嘻的你就知道-我正在剃頭的時候想出來了 最後一剎那才想出來 真是太驚險了 為什麼太驚險? 因為你往後看-前面就是有一點怪怪…… 那很討厭 那好!那麼不管了 那麼就講到這兒 就叫做因覺跟果覺 好!這個時候就是辰幾啊? 科判上辰幾? 辰一對不對? 對不對? 反應都太慢 看科判反應都太慢 你要把它寫在旁邊-拜託 寫在旁邊 現在接著此義云何-這是辰二 辰二 要把它寫在本文的旁邊 要把它寫上 用紅筆寫在旁邊 要寫好幾階 寫兩階以上 辰二是什麼? 列四相釋成 對!妙法不錯 列四相釋成 對!辰二是列四相釋成 列這個始覺的四相來解釋-來成就解釋始覺的內容 聽懂了沒有? 他先不談你心怎麼無明-他先談你心怎麼覺悟 這部論很有意思 他先談這樣 他先談覺悟 談你始覺有四步覺悟 一定四步你相不相信? 始覺一定是四步 我最後才悟出來-一定要四步 一定有四相 多了也沒意思-少了不行 為什麼? 是這樣 我不是說嗎? 《大乘起信論》說-真如自性一念不覺而起生滅法 一念不覺對不對? 這一念不覺之後-以後就通通有念 我們修行就在修於無念-把它修回來 對吧?是不是這樣? 那念、無念 從無念變有念-這叫做流轉門、生滅門 從有念變無念-這叫還滅門 這叫還滅回來 那我問你-念是什麼變的? 萬法的物質有成、住、壞、空 我們念頭有什麼? 對嘛!對嘛! 有生、住、異、滅 是不是四位? 是不是四位? 是不是? 所以說既然一切的生命-通通由無念 然後依於這個念而變成有念-對不對? 對不對? 那念永遠就分四類而已 哪四類? 對!生、住、異、滅 由生 無明生 然後無明住、無明異、無明滅 是不是這樣子啊? 滅了不是等於滅掉無明-不是這個意思 是你一個念頭的生-然後住在那兒 然後異了、變異了 然後呢 滅掉那個念頭 滅掉那個念頭的同時-又生起下一個惡念 對不對? 對不對? 念頭就這樣來的嘛 生住異滅…… 剎那之間有六十個念頭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一路一直變…… 所以說修-也是修這生住異滅四相而已 所以始覺一定四相-把它修回來 從滅相、從異相、從住相-最後生相 所以我不是說嗎? 最後一念生相無明有沒有? 就講這個 生相無明就在說這個 所以說列四相以釋成-這必然的 他這裡就是用這種講法 不過這個講法叫做 科學上講這叫做計性的講法 就是依於性的講法-不是依於量的講法 就是依於整個性質上的講法-不是一一的仔細的分說的 是這樣 是大體總說的而已 所以他每個都用一句一句 一句、兩句……去把它講回去 讓你知道原來是因為-要把它生住異滅四相逆回來 懂嗎?就這樣而已 來!你們看 經由我這麼一講-你們完全很容易看得懂 好!此義云何? 此義云何? 「此義」還在講什麼? 前面那個義-哪個義? 到底非究竟覺-怎麼走向究竟覺? 略辨那個因果-對不對? 總標那個因果 那怎麼樣從因到果呢? 簡單的講就怎麼樣從始覺的因-走向始覺的果呢? 始覺的因到果-總共有四位 好!我們來講第一位-叫做滅相無明 先對滅相無明念住它-離 然後呢 依於滅相無明-離滅相無明 是這樣 好!來看 這裡頭談的是一個總綱 但是你下面要講修行的時候-你依這個總綱你就好說了 懂嗎? 所以你看看 《大乘起信論》前面最重要-也講得最簡易 它含的理很深 首先此義云何? 這個意思 從因到果的意思怎麼樣呢? 我用四相來說明 第一「如」 這裡要標了 這第一項 一、如凡夫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第一種人 第一種人他的始覺怎麼產生? 就是我們這種凡夫 這種凡夫以天臺宗來講-這叫做名字即跟觀行即的人 這兩即的人 這兩個即的人-他當下即有佛性 不過「名字即」聽到佛法了 「觀行即」開始在修了-開始在離欲了、斷惡了 但他可能會犯錯啊 你看凡夫覺知前念起惡 覺知前念起惡 請問你已經覺知前念起惡-那現在這個惡還在不在? 還在不在? 不在了 你覺知了嘛 覺知前念起惡 換句話說那惡已經到-現在這一剎那已經滅了 對不對? 所以就是滅相的無明 你那一念惡已經滅 你說那我又生起另外一個惡 另外一個惡再說啦-再說、等一下再講 反正上一個惡已經滅了-比如說 比如說 我明明醫生就告訴我-現在太胖 不能再吃糖 不能再吃冰淇淋 不能再吃巧克力 但是行堂下來那個巧克力 啊!實在受不了 那麼起惡心 不管了!先幹了再說 拿起來一剎那 還在惡哦 還在惡 這一含下去那種很棒的感覺 我後來才知道 為什麼那女生很喜歡吃巧克力-你知道嗎? 那是有道理的-你知道嗎? 原來人類在談戀愛的時候 那個被愛的感覺 在你的腦子裡-產生一種化學藥品 在你的腦子裡-產生一種精神嗎啡 那個精神嗎啡的化學結構-跟巧克力裡頭某一個味道的 那個化學結構一模一樣 所以女人特別喜歡吃巧克力 原來就喜歡那種被愛的感覺 啊!完了 你看這女人真是天生的受害者 被妳自己的欲望所害-才會這樣 好了!那我們現在講吃巧克力 我就喜歡吃耶 我就喜歡吃 然後一直喜歡吃…… 那個惡還在對不對? 還在…… 吃下去那一剎那 那個第一口味道這樣-吞下去的時候 哦!delicious(美味) 哦!真好吃(臺語) 很好吃哦 那一剎那你就開始後悔了 你已經滿足了那一剎那-你就後悔 我實在不應該吃 我吃了又會胖 注意!惡已經滅了 那個想吃的念頭其實已經滅了 對不對? 對不對? 你剛剛這麼強烈…… 這樣子含了第一口-滅了 它已經滅了 滅相無明 所以知道了 所以再來行堂第二口的時候-我就搖頭不要 那就是怎麼樣? 這叫做什麼? 凡夫覺知前念起惡故 「前念」剛剛那一念起惡 所以才吃了那個巧克力 所以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第二次再來行堂的時候-你就會搖頭說我不要 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所以古人講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念起為病-不續為藥 就是那個不續 為什麼不續? 因為你只怕覺遲 你已經覺了 算了!我不要修行了 我換世俗衣服 我下山了 這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要覺悟起來 那如果你現在坐在電視機前面 你正在吃瓜子 喝那個可樂 會融化蟑螂於無形的那個可樂 然後你正在這樣 你現在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趕快把它丟掉 邊聽經還邊吃東西你看看 還挖鼻孔 還說什麼 你不要以為我沒有看到 挖鼻孔 那這樣子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這就是滅相無明 它還是無明哦-但它用滅相來表現 懂意思嗎? 滅相 這樣子雖名為 好!下面那段話 雖復名覺即是不覺 為什麼? 這只是就表面的善惡來說的 它與你的真如自性沒有接觸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所以它還沒有-真正顯發那個覺性的 這只是一般的斷惡修善 不造惡、不犯戒 所以說戒法通外道-通一般的世俗道就這樣 你只是戒-你不懂心性 這叫做不了心性修法無益-道理一樣 不過至少不墮落就是了 還是要持戒 不過至少不墮落 但這與覺性無關 所以如果不了大乘法 你就只是那裡K戒律…… 那個道場出來的人都怪怪的 那個道場出來的人都怪怪的 這樣了解嗎? 為什麼? 因為你只是在心外做動作而已 當然這樣絕對好 不過你老是在幹那種事 就好像一天到晚都在擦皮鞋-沒有洗腳一樣 那你臭腳穿進去了-漂亮外面髒裡面 那有什麼意思咧? 對不對? 所以皮鞋固然要擦-腳也要洗啊 是不是啊? 本質上你也要改變才對 好!那麼雖復名覺-這是覺 對於惡這件事情來-你已經止惡了 不過你修善了也是修善-但心外之法 與什麼? 與你的本覺不相交涉 只是約不續惡念名為覺 然而約非是離念 那麼覺惑順於真如自性 約這樣說你是不覺 不是順於真如自性 不是離於離念 你還是有念生滅 今天重點在講離念 整個就在講-依離念而隨順入真如心 前面問答裡頭有提到 要離念 你這裡沒有離念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不離念就不順於真如自性-所以它還名為不覺 那麼這個在天臺來講-給了一個意義 這叫觀行 名字跟觀行 名字即 我聽聞佛法 我已經皈依了 我要斷惡修善 我要如何如何 我要離欲 我要怎麼樣 這個我不能做-那個我不能幹 這就是名字即 我開始修行了 那麼也持戒 那麼也數息 也開始觀察無常等 但是都還不與真如自性相應 這是觀行即的人 所以它是屬於-名字即跟觀行即的外凡位 這樣懂嗎? 它屬於外凡位 但這裡依於始覺來說叫不覺 何以故? 因為與本覺的體完全沒有交涉 所以叫做不覺 也是一位哦 也立為一位 第一位叫做不覺 第二類 第二類人就有意思 第二類人是什麼呢? 就叫做如二乘觀智 二乘觀什麼智啊? 觀無我 對不對? 對不對? 那麼觀什麼呢? 身受心法的什麼呢? 身無常-呃!身不淨 那麼心無常、受是苦 那麼法無我 觀察這樣 那觀察這念念的生滅變異 變異當中找不到自我 對不對? 這就是異、異、異 聽懂沒有? 「異」變異的異 生住異滅那個異有沒有? 聲聞人他就觀呼吸 一直觀觀到很深的時候發現 身體的變化 呼吸的進出 以及念頭的起滅 念念不覺…… 念念無我…… 懂嗎? 念念變異、念念無我 這是變異的對不對? 這種變異 這種內心的變異 乃至於六道輪迴-的這種分斷生死等等 還有什麼呢? 還有藏教初發意菩薩 藏教菩薩他所看到的這種-變異的生死 這些的都在變異 而這個變異你看到裡頭無我 只看到無我-沒看到無法 只破了無我-沒看到無法 對不對? 聲聞人是不是看到這個? 所以再看 如二乘觀智 還有呢 逗點 初發意菩薩等 這個「等」是指哪裡啊? 指圓教的初信位一直到七信 七信位他所證得的、斷的-是跟這個二乘人是一樣 所以說初信位到七信位-這樣子的菩薩所以叫「等」 初發意是初信位-然後一直到七信 這樣子等 這樣子他覺於念異有沒有? 念念變異 無主 無主對不對? 這無主不就破我了嗎? 是不是? 這不是聲聞人所觀的? 是不是? 他這裡頭強調是以念來看-以念來看念念變異 這無明異相 前面是無明滅相-現在是無明異相 所以覺於念異 然後無念異相 不再念那個異相 我們就念這個異相 是不是啊? 前一個念、後一個念-我們都執取它為我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我們前一個肉體-後一個肉體我會執取它為我 就執取這外在 所以我就執取這個肉體-跟心的想法 肉體執著了-心的想法也執著了 不就色心二法-通通被你執著了嗎? 這不就叫什麼? 這叫我執 我執就有貪愛 有貪愛就有輪迴 有輪迴故苦 對不對? 那聲聞人用解析的方法 析空觀的方法來解析什麼? 解析這個異相不實 念於 覺於異 覺念異 覺於念異 念念之異 了知這異相不實 每一個念頭變化都不真實 所以念無異相 念中不再有這個念念差別之相 同時就止於一個無我的狀態了 這樣懂嗎? 你一直念於那個變異之相 那變異之相一一為我-那你就有我執 那不再執著 念無異相 不再執取這個 念不再住、不再著取這個異相-那你就無我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念無異相 這個是捨粗的分別 執著相 粗的分別 對身體跟自我的粗分別 那這破什麼執? 破我執而已 懂了沒有? 懂了沒有? 哦!好用力 你們也要用力聽 這樣破我執 可是這樣子呢? 注意!這只是破我執 有沒有接觸到真如自性? 有沒有? 只能叫相似接觸到而已 為什麼叫相似接觸? 對於那個初發意菩薩-有可能進一步的感受到 欸!這個異相當中-有一個東西沒變 有個真如自性沒變 但是基本上-他只是依稀彷彿的感受到 沒有真實的看到它-懂嗎? 懂嗎? 所以他也不像前面的-是完全接觸不到它 又不是 所以他有一點要接觸-又有一點不接觸 所以叫做相似覺 那個始覺的本體還沒出現 懂嗎? 懂不懂? 懂不懂啊? 所以叫相似覺 所以聲聞人怎麼樣? 有進入真如的可能 不過還很遠 但是他已經離凡夫的滅相無明 這樣懂嗎? 懂不懂? 懂不懂? 這樣清楚了 這第二句是這個 你看我這樣講很爽 我搞了一整天-才把這事情給搞清楚 是這樣 你們聽了可以很快理解 可千萬不要辜負我-耗那麼多心血 要去體會 多去體會一下那個道理 這叫做生相 因為各個長老的解釋都不一樣 我這些解釋-都不依各個長老的單一的解釋 我綜合他們的看法之後 然後我再看後面的文句 我還是一樣後文解前義 這樣解出來之後 我個人體會是這樣-你們參考看看 那麼這就相似覺 那麼第三一定是什麼相無明? 一定破哪一相? 一定破住相 想也知道 信不信? 看下去就知道了 所以你要看書看到這裡-你就爽快了 對不對? 下一句還沒到 你就知道他下一句-一定要講什麼 所以說看書不是隨著它跑而已 你先把那個核心一抓住 你會跟著它一起動 你會跟著它一起動 果不其然 你看看 如法身菩薩 你看看這裡講法身了對不對? 為什麼叫法身? 因為前面既然講相似覺 現在一定要進入到法的本質-對不對? 一定不再相似-而真實見到真如了對不對? 真如者法性、法身也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那好了!已經見法身-那你就叫法身菩薩 從相似覺一直進入到什麼覺? 對!叫分證 那這裡叫做隨分 不錯啊!你敢回答分證-就對了啊 天臺就叫分證覺 沒錯啊!這樣回答就對了 那麼不過他文句用的不同-他用的叫隨分 也對 隨分是指隨分的破那個無明-隨分的見那個法身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就是分證覺了 你看跟天臺又合 這種在講覺這件事情-講的是一致的 是一致 只是它少了天臺更細膩的-名字覺跟什麼?觀行覺 還有一個什麼覺? 理覺這種觀念 是這種觀念 天臺用這種觀念來談 理覺就是它的本覺 各個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這種觀念 好!那麼是誰? 一定是法身菩薩 一看就知道了對不對? 法身菩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如果法身菩薩就是 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 叫法身菩薩 那這裡就糟糕了 前面講初信位到七信 那八信跟九信跟十信呢? 這裡頭其實八、九、十信-就介於相似覺跟隨分覺之間 懂意思嗎? 那你也可以把它歸入為隨分覺 不過隨分覺一定要見法性 它又信位以前-其實不見法性 所以歸入相似覺是最好-最恰當…… 這個寶靜大師-之所以把它列為七信 是以就斷位來說的 就他能修斷位來說 但是就對覺的認知來說 其實一直到十信-都還是不到進入法身位 所以應該算為到十信也可以 所以說七信以上就超越了-聲聞人所能理解的範疇 在斷的部分、能斷的部分 但是就智慧的部分 但能斷這一邊來講-它並不在這裡就去斷除 它在七的時候斷除的是一樣-斷的是一樣 但智慧當然高過它了 這裡是就斷來說 諸位!這樣了解嗎? 就斷來說就到七信 好!斷證來說的 斷惑來說的 我這樣斷是指斷惑 那麼法身菩薩等 那麼怎麼樣? 他怎麼樣? 覺於念住 覺於念住 什麼叫念住啊? 你住於這個中道實相-就住於真如體性 錯了!為什麼? 我問你 你要住於真如體性-你就住在初地、別教初地 你就不動了 你以為那個就對了 你要把住這個住相給拿掉 讓真如體性繼續帶領你-繼續往更深刻的地方去 等一下你到二地執著二地-三地執著三地 或者入住初住位-執著它 入二住、三住、四住位-你又執著它 你又住相在那裡-你就不能再上一著 聽懂嗎? 這樣你就不能真正徹入了什麼-究竟覺那裡去 懂嗎? 所以念於住相 這已經不是我們的境界了 我們修不到那裡 凡夫修不到那境界 凡夫最好在第一境界-就要搞定它 進入第二境界就不錯了 但是這已經第三境界-就住於這真如相 這樣懂嗎? 無明也會讓你住 你那個時候還有無明 那你雖然見到真如自性-可是你住於真如自性 這就是所謂的起法愛 天臺十法成乘當中起法愛-就是這樣來的 就住相 這就住相 那麼這種住相使得你得少為足 甚至於《楞嚴經》這樣講-誤認五陰之魔 都會有可能 這樣懂嗎? 你一切執取都不可得 不過你要知道 法身大士都隨緣示現成佛了-他早早就超過阿羅漢了 是這樣的 那佛陀示現給阿羅漢看的-那種佛身 就法身大士來說綽綽有餘 他們來示現綽綽有餘了 因為他示現的是丈六比丘身 是給那些阿羅漢看的就丈六-這綽綽有餘了 所以這叫做隨分覺 那這種人怎麼樣? 以離 離什麼? 離分別麤念 分別的麤念 分別麤念跟以捨 前面講說-但捨麤分別執著相 這裡不是執著相 執著相是執著那個異念-有沒有? 念念變異執著它為我-這樣 這裡沒有執著-這只是分別 分別這微細的分別-懂嗎? 欸!我已經知道了這真如自性 這就是真如自性 微細的分別 還在那兒分別 那執取這個微細的分別 呃!執取這麤的分別 這就是真如自性……-我理解它 這阿羅漢們不懂了-這種分別已經不能理解 它是麤的-於真如自性上麤的分別 它呢 要離開 那麼細的分別還在 細的分別 麤的分別-之所以能離開的意思是 什麼叫麤分別? 住 住在真如性上 那個「能住的心」就麤分別-懂嗎? 很簡單嘛 這不是真如-這才是 那我要住在這裡不動……-保任…… 繼續保任 這種一再地保任這種心情-就住了 其實保任到一段-你還是要放開來 還是要放開來再上一著 再上一著 要這樣子做的 要這樣子做的 不能一直在那兒保任著-保任就住在那裡 那就是捨麤分別 這就捨麤分別 為心的微細麤分別 不是那個分別這個黑、這個紅-叫分別 不是這個 這樣懂嗎? 這就是住念 念於住 那麼「念無住相」-就念不在這住相上 不住在這個相-那它再念念一直上去…… 這就隨分覺了 這樣才能隨分覺 隨分覺 最後如菩薩地盡 「菩薩地盡」就是菩薩已經-最後一地結束 就十地結束 等覺、妙覺了 等覺是十地-再來妙覺 有人說十地之後還有個等覺-再加上個妙覺 妙覺就成佛 十地之後還有個等覺-就最後一念金剛無明 生相的金剛無明 是這樣 最微細的分別也破 是這樣 那所以說地上的菩薩 所以說叫做如菩薩地盡 就地已經盡 十地都盡了 信、住、行 住、行、相、地-這四十位 然後再加上等覺、妙覺- 四十二位 四十二位菩薩 就是說十地之後-還有個等覺、妙覺 這是依著天臺的《纓絡經》-裡頭提到的四十二大士 又加一個等覺、妙覺 最後才佛地 總共四十二 四十二 所以地盡了 他在最後等覺、妙覺時修的 修最微細的生相無明 把它修連生相無明也不起 什麼叫生相無明啊? 就是最核心的那個-一念不覺生三細的那個地方 那一念不覺 把那一念不覺也讓它覺回去 那是生嘛 一念不覺生、生、生三細 有沒有? 那個「生」有沒有? 那是生相 就是那個生相 生相無明也要斷 這樣聽懂了嗎? 聽懂了嗎? 好!所以你看 如菩薩地盡 於地盡 他滿足方便一念相應 什麼叫滿足方便? 行種種方便 已經沒有方法可修了 修到了十地盡之後-已經不能再修 修就住 修就是住相 就是無明住相 不能再修了 所以隨緣放曠-無修而修、修而無修 不知修為何物-也不知無明為何物 然後怎麼樣? 我們說不上來的-叫做一種「各種方便」 行種種菩薩道 任任運運的讓真如體起作用-亦不知真如所在 讓覺性起作用-也不住於覺性 不住 不住 不住就是無念的意思 然後利一切眾生而無一念 利益之心無相 行一切菩薩道-而無一念住於菩薩道 所以《金剛經》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起差別 就是這個念有無-起差別 念深淺起差別 就在這裡 好!這個時候呢 念念趨於無念-又不能夠想要無念 連這個念頭也不能有 這叫做什麼? 這叫做滿足方便-懂嗎? 這樣才叫滿足的方便 就圓滿具足了這樣子的方便-這才是 不然我們「想修」就不圓滿了 這時候還在想修就不圓滿了 還在想真如就不圓滿了 住於真如也不圓滿了 念著你是初地、二地、三地-乃至於念著行菩薩道 通通不圓滿 念於佛地也不圓滿 所以要真正滿足的方便 這個境界咱們想不到 不過可以猜個大概-模擬得到是怎麼樣子 就最後要成佛的 你知道誰正在修這個? 最有名的誰?啊? 彌勒菩薩-正在修這個 對不對? 他準備做破最後一念金剛無明 他老人家在兜率天裡-聽到我這樣講說 嗯……如是如是-這小子說得對 他正在修這個法、正在破-所以他滿足一切方便 然後最後呢 不曉得什麼時候 其實三大祇劫-最後百劫修相好 圓滿一念相應 就在這一念相應 就是一念 這一念相應就這一念無念了-進入無念 就最後一念 這一念一轉身就無念了 就一念相應趨入 哇!不得了!整個法界翻轉-當下佛法界 這就是世尊夜睹明星-有沒有? 見如來智慧德相 就是一念相應 那一剎那結果怎麼樣? 滿足方便一念相應 那麼覺心初起-有沒有? 那麼又什麼? 心無初相-有沒有? 覺心一初起-沒有那個初起之相 那生相無明就破了 連初起也沒有了 就從那個本來是什麼? 一念不覺生三細 那個生三細的最尾端地方-回到那個本覺來 一回去之後-那個剛回去的想法也沒有了 所以從覺、不覺 剎那之間翻回來-一看到那個覺的那一剎那 不覺當下沒有了 那個覺也沒有了 這叫連初心 心無初相-連那個覺的初相也沒有了 那就等於初初生的那個-無明生相也沒有了 破光了 所以心無初相 講到這裡來了 這一無初相那就遠離了一切…-最微細的生相無明這一念 對不對? 有沒有看到? 有沒有看到? 所以以遠離微細念故 他這樣一講-你真的不曉得他講什麼? 原來在講這個 懂嗎? 那這個在後面都會提到 只是他後面-沒有來跟你前面對得上 後面會講到一念生滅-一念無明生三細這件事情 他就在講這個 他現在逆的講回來-懂嗎? 逆的講回來 那後面從順的講出來-講成流轉門下去 他流轉門不講-先講還滅門 你當然會不懂 剛看文字你會看不懂 那我是看到後面-那麼再去思惟 然後我從後面的講 用後面的道理-來解釋前面這段話 這樣知道嗎? 那你就好懂了 所以注意到沒有? 有沒有證明了這一部論從頭-到尾就是念跟無念的問題而已 有沒有? 所以你看看 你看咱們禪宗核心的講無念-不就在修這個法門嗎? 是不是? 這就別接圓 所以人家要問禪宗-最後是怎麼樣? 別接圓 就是別接圓 或者別中帶圓 不是純圓 是這樣 當然禪宗人聽了不爽 就你天臺最好啊!少騙人 沒關係!這各有因緣 每個人都可以說-我家的西瓜最甜 這沒有問題-你懂嗎? 因為各個稱第一 是不是? 還在凡夫當然要各個稱第一 相應就是第一 好不好? 沒問題的 因為我的心態是-希望所有各宗各派都第一 都能夠成就 雖然我自己好樂天臺 是用天臺來看其他法門 但我尊重其他法門的-第一的價值 好!總而言之 這個整個《大乘起信論》提的 你看以遠離微細念故-還在講離念 它這最後這一念-生相無明的生相就是微細念 那麼我遠離了這微細念故 然後接著呢 就離開了一切的無明本 那麼就回復到本覺 這時候得見心性-就是回復本覺 回復本覺 這回復本覺 這個時候心即常住 常住就真如也-對不對? 心就常住在那裡了 常住在那兒-這個時候名為究竟覺 所謂的名為究竟覺-往前看 往前看那個始覺的總標-因果二覺這一段 他不講嗎? 怎麼講? 他說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這裡就是以覺心源 這裡就是以覺心源 他先講-你懂嗎? 他把結果先講了 他告訴你一步一步是怎麼來的 這就是以覺心源 覺了心源 那也就是最後那生相無明破了 所以這絕對是成佛 這跟阿羅漢是-八竿兒沾不上邊的 阿羅漢還在好早 他在相似覺那裡就掛了 對不對? 就停了-就沒再往前了 所以你說嘛 你要懂這個覺心 你要懂得這真如自性 你不修成佛、你不修佛乘-你還有什麼乘好修? 《法華經》講無二亦無三-唯一一佛乘 對吧? 對吧? 那這樣相信了《法華經》-你就知道才是唯一相信大乘 那麼這個《大乘起信論》-不從《法華經》這個這邊說起 它還是說在同一件事情上 雖然它沒有從《法華經》這邊-說起 但最後還是告訴你 如果你沒有進入到-最後的得見心性、心即常住 捨離這個最微細的心念的話 對不起!你沒有看到常住真心 沒看到常住真心-不名為佛種 佛種就不留-對不對? 佛種不留-馬鳴菩薩擔憂 是不是啊? 所以說為繼承佛種故-所以要發起你這個大乘的正信 所以要告訴你這件事 就是那一念心真如心-眾生心中的真如 了解了沒有? 了解了吧? 所以這叫大乘起信-對吧? 了解了這個-你就信仰了什麼? 信仰了這念心 信仰這念心就能修這念心 修這念心就能成佛 這就名為大乘法 你相信它-就叫「大乘起信」 哎呀!爽 這樣聽這個道理-這樣感覺到這裡來 爽!一句話 對不對? 學佛不學這個-入寶山空回 坐破蒲團三十顆-一樣與成佛無關 是不是啊? 一樣與成佛無關 了解這個當下即是諸佛位 你已經看到了門票在哪裡了 你已經取得門票 所以「起信」就是取得門票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聽到這裡的人 你應該暫時把電視機關起來-把書閤起來 讓你的心涵泳一下 然後維持一個熱騰騰的心-去告訴別人說學佛要學這個 那如果倒過來有人在毀謗大乘-你會不會生氣? 當然不會 你會不會痛苦?-當然不會 幹嘛痛苦?幹嘛生氣? 這是本來不少的東西啊-他怎麼毀謗還跑不了這個啊 離不開 孫悟空離不開如來神掌-就這個 這個叫做如來神掌-你怎麼離開法? 怎麼離開法? 這就是你的真如自性-你怎麼離開法? 所以幹嘛下山修行呢?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裡就是 對不對? 這就是 本來不少-所以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好了!下面引修多羅-跟你作結論 是故修多羅 修多羅sutra 就是什麼? 經 經上說 說若有眾生怎麼樣? 怎麼樣? 作結論了 能觀什麼?-無念者 則為向佛智故 佛者真如也 真如之智也 對不對? 向於究竟覺叫做佛智 究竟覺叫做佛智 好了!我們回過頭來-它的第一科 不……錯了-它的第一分 第一分 不是哦!錯了 第三分-也就是解釋分 解釋分當中不是有個問答嗎? 第一個問答有沒有? 它問說 若如是義者-則諸眾生云何隨順得入? 有沒有看到? 什麼啊?這問什麼? 隨順得入真如-懂嗎? 它怎麼答的? 不就在答這裡嗎? 不就是這個回答嗎? 它怎麼說? 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是名隨順 有沒有? 無能念可念-就是無念 就是無念 這個什麼第幾科啊? 就是那個解釋分 解釋分裡頭顯示正義那裡-它的一個問答 有沒有? 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有沒有看到? 離於念名為得入 得入什麼? 得入真如自性 這裡不講了嗎? 這裡就怎麼說? 這裡說哎呀!修多羅說 若有眾生能觀無念 離於念-能觀無念 意思是一樣 有沒有看到? 又是前文後文互相對照了-看到沒有? 能觀於無念者 觀是就起一個動作 離於念是隨順入的意思 那麼隨順入跟觀於無念-則為向於佛智 它進一步的又來跟你講-關於無念這件事 若有 因為這裡講修多羅講-若眾生能觀於無念 這個時候又提出一個無念 前面是從不覺、相似覺、-隨分覺跟究竟覺 來講這個入於無念的方法 現在直接又引了一個修多羅說-若眾生觀於無念者則向於佛智 這裡頭提出一個無念的觀念-對不對? 其實無念就是-最後的那個究竟覺說的 以遠離微細念故 也就是前面講的-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初」最初那一相-就生相 對不對? 心無初相 初就是一念不覺那個初 一念不覺、最初一念不覺-就這個初相 那麼你如果遠離這個初相 心無這個初相-那就進入了什麼? 進入了最真實的真如心 但你怎麼進入這個初相呢? 經上說若眾生能觀無念者-對不對? 然後好了!則向於佛智 然後接著來…… 問題是下面要問的是 那問題是我怎麼觀於無念? 要觀就心起了-對不對? 就起心動念了-對不對? 那讓你會懷疑說-我怎麼觀於無念? 所以下面就解釋了 下面就會解釋 又心起者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 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若得無念者 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 以無念等故 好!我們來一一解釋它 又心起者 前面既然講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 對不對? 能觀無念則為向於佛智 可是怎麼能觀無念呢? 怎麼能觀無念呢? 所以他就解釋了 又心起 心起的話是怎麼起的? 無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我們如果起心動念 這個起心動念-本來是沒有這個初相 那就是佛念 所以應無住生心-就這樣來的 可是現在言知初相 我們如果知道什麼是初相 就是那一念生相無明-能夠知道 我不與它相應-這個時候就是無念 即為無念 所以知於初相-不與之相應這叫「知」 「知」就覺知它 這就叫做無念 可是因為我一切眾生起心-的時候 通通不知道初相-對不對? 然後就生起種種無明 這樣了解嗎? 就這一念最微細的生相無明-我們根本看不到它嘛 起心者無有初相可知 不知道初相 那麼這樣子呢 一切眾生 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 這裡頭話是這樣講 我如果知道初相-我就無念 那念念無念-念念趨於佛智 這沒問題 可是眾生起念-通通是不知道初相 那就一念生起無明-剎那就生三細六粗了 所以你有沒有注意到-成佛一剎那而已 對不對? 就那一剎那生相無明不動 覺知、覺知它-你就不動搖 剎那入佛位 所以這裡是頓法-是有頓 所以他說別中帶圓-是這樣子的 只是不純圓而已-它還是有圓法 頓圓、頓足 所以是這樣 所以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是什麼意思? 是因為從本以來-他念念相續未曾離念 懂嗎? 未曾離念-離什麼念? 從最初的念-離到最後的一念生相無明念 都不離 乃至於滅相也不離 那一路就生住異滅……-隨它而去 這就是念念未曾離念 念念相續未曾離念 故說怎麼樣? 從來沒停所以無始 無始無明就那裡 這個時候我們總說-它是無始無明 慢慢的破 若得無念者 如果你能夠得於無念 就前面講得於無念 而就是所謂的知初相 知道初相就能得無念 那能得無念-則知初相了 初相都能知 那麼心相的生住異滅-是不是都能知? 是不是都能知? 那所以說則知心相生住異滅 因為無念的關係 這就是什麼? 這就是始覺圓滿-名為究竟覺 那究竟覺圓滿-始本二覺就不異 所以下面一段話-下面三句就講始本二覺不異 就辰三、明始不異本 看到沒有? 科判就這樣講的 明始不異本 明始異本 文怎麼說? 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以無念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就沒有始覺的異了 這個時候得的是什麼?-本覺 那也沒有始覺之異 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 這個時候心念的心住異滅-同時固然是存在的 可是我已經沒有始覺了 通通立於本覺 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有沒有看到? 立於平等性同一覺故 沒有剛剛那個始覺的差異 要滅無明滅相 離無明的異相 離無明的住相 離無明的生相 通通沒有了 這個時候隨緣起念 念念是四相俱起 四相俱起而無一相可立 對不對? 就是隨順入於無念 為什麼隨順入於無念? 連入於無念都不需要-因為當下只有本覺在那裡 這時候本覺沒有名-始覺沒有名 不覺當然也不存在了 這個時候本來平等-叫做什麼? 叫什麼? 同一覺故 同一覺故 這時候恢復到同一覺 沒有名稱 就是覺 就不再講本覺、始覺、不覺 有沒有? 到這裡結束了 講修心這裡結束了 會修的人去修了 不會修再說一遍 往下就以所謂的本覺隨染-跟性淨本覺來提它 前面講始覺 現在再講本覺為什麼會產生-不覺的原因、會隨染的原因 這樣懂嗎? 這裡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