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30 疾病以少食為藥: |
|
|
|
〝疾病以少食為湯藥〞,此為古來修行者所共同認知的自然療法。所謂「病從口入」,是指在進食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吃到不該吃的東西,或是吃了令身體無法協調的食物,因而導致氣脈的不暢,或是四大的不調。而療病最佳的方式,就是讓身體原本所俱的〝自我修復〞與〝自我平衡〞作用得以發揮,如此極大多數的疾病皆可治癒。欲達到此效果,除了必須有規律的生活起居、保持愉快及寡欲的心情之外,最直接而重要的,就是從少食或是晚上的斷食著手,讓身體得以休息。在此時所需之能量,可從體內多餘、不平衡的食物中取得,不但能對之加以消化,並且可以藉此清除毒素,如此即是在進行所謂排毒與自我調整之功能,便可以達到疾病自我修復的效果。
此外,少食亦能減少貪欲,須知貪欲本身即是造成四大不調、身體疾病的因素之一。是故,病中少食可令身心清淨,也可讓荷爾蒙更加的平衡,有助於疾病的調理。再者,此處所言是指〝少食〞,而非完全的〝斷食〞。至於斷食的施行,須在身體健康,或是醫藥罔顧之時,由素具經驗者在旁予以指導方可為之。少食之原則是每餐減食或晚餐不食,並且應該吃清淨之食物(當然更不宜葷食),當以〝四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少蛋白、多纖維)之攝取為準則,此可視為一種修行之法,亦是一種自我醫療。
又,病中精進當以多誦經、多念佛為主,拜佛端看個人體力而加以斟酌,靜坐則不宜太久(每次以十五分鐘為上限,因恐虛弱而造成幻覺故)。 |
|
|
|
|
|
|
|
●2010.04.15 修持《法華經》的功德: |
|
|
|
《法華經》為諸經之王,成佛之秘藏、諸佛之心髓,因此經中字字皆為顯十方如來秘密法藏而存在,故字字稱〝寶〞。當吾人了解並憶念斯意,並能身、口、意三業清淨專注、虔誠恭敬地讀誦、解義甚至禮拜時,即是對大乘究竟實相之理的甚深作意與仰承,在讀誦、解義甚至禮敬的當下,也正是中道實相的具體展現!此非聲聞小教或權乘佛法所能比,故其功德甚深不可思議。若能以無所求之心憶念此理,直心恭敬地讀誦、解義甚至禮拜,自然能生起不可思議的修行利益功德,望諸仁者勉之。 |
|
|
|
|
|
|
|
●2010.03.31 循序的依法不依人: |
|
|
|
〝依法不依人〞,是佛陀明示弟子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應該以佛所說的經典之法義為依止。蓋一切經典,乃是佛陀證得諸法實相後,以言語流露出來的文字記載,其所顯示的義理,乃是真實究竟之「法」。而一般凡夫所說出的言語,大多是由情識及分別心所生出的,有時候因果都不一定明白,更何況究竟的真理,那就更不可能了,因此佛陀才開示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不論其名氣多大、學問多大,如果其所說的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即可不必信受。
然而在初學佛,對佛法尚不了解之時,應先閱讀一些正規而傳統的佛學書籍(以民國初年所出版的佛學入門書籍為佳),或可聆聽時下具正知見的弘法法師們所演說的佛法道理。在對佛法有一番基礎的了解與認識之後,再進一步親近道場,選擇自己相應的法門加以修學,同時並時時自我檢驗與修正所建立的佛法知見,如此可漸漸地〝依法而住〞,而建立正知、正行。 |
|
|
|
|
|
|
|
●2010.03.15 初學佛者要如何開始用心、如何開始修行: |
|
|
|
首先,要讓心常常保持在佛法上精進的情境上,除了必須時常親近精進辦道的師父、道場,並把握機會修福、修慧,與道友相互切磋之外,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去認清生命的無常與苦逼相,並常常憶念老、病、死,才可以使自己不放逸!
其次,學佛仍要注重敦倫盡份與個人社會責任的完成,這也是一種佛法的智慧與慈悲之修持,這並不關乎你未來出不出家。只要你仍然在家,就應當把在家的責任圓滿!只是,不應該在盡責任的同時又產生執著而已。 |
|
|
|
|
|
|
|
●2010.02.28 福慧是否要雙修: |
|
|
|
在俗之人信佛、學佛,初下手時,若是因緣與根性使然(如:喜歡熱鬧、愛辦活動、樂與人結緣……等),而多修些福報行,當然亦很好。因為「福可資慧」,所謂「福至心靈」,智慧若無福報與善行的滋潤,則深刻的智慧亦無法真正的開發,修行人必須福慧雙修,道業才能平衡而如法的增上。
只是佛教徒(尤其是青年人)若都只知修世間福報、作志工、辦救濟等事,而未能培養出離心、具足緣起正見、修解脫行調伏自心,則佛教與其他一神教又有何差別?今日台灣佛教之所以俗氣厚重,與居士們的攀緣無知、貪求世福、不修出離、不自調伏、我慢心高,其實是有很大關係的!
當知若未能具足出離心、空正見,那怕你〝菩薩行〞喊得再響亮、利生事業做得再大,也都只是生死邊事,與佛法是少有關係的。望仁者多多憶念世間的苦、空、無常,真心地投入應有的修行。 |
|
|
|
|
|
|
|
●2010.01.31 觀苦修行: |
|
|
|
知道了「苦」,還要再進一步去感受苦對自己的「逼迫性」!諸位不妨於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的慾望相貌,及慾望貪求不得的恐懼、怨惱、嫉妒、擔心、憤怒、懷恨……等等情緒,自會漸漸明白「苦」的事實。從而才能於苦的對境之中,油然地生起「想要離苦得樂」的動機,依於這樣的動機,自然就能厭離、放下、信佛、念佛、聞法、學戒、持戒,從而漸漸地改變自己的貪念、我執……等等,這就是修行了。 |
|
|
|
|
|
|
|
●2010.01.15 調熟我們的大乘種性: |
|
|
|
修學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發起自利利他、誓願究竟成佛(不只是求作羅漢)的菩提願心。為了成就並堅固如此的願心,行者首先須親近大乘的善知識(當然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出家師父),平時則當以定課的方式讀誦大乘經典(《金剛經》、《彌陀經》、《普門品》乃至《法華經》等皆可)。接著要發菩提心,為利他而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乃至在家菩薩戒等,同時並多聞薰大乘的教理,多拜佛、念佛,隨緣隨力供養三寶、在大乘的道場當中服務及隨緣隨力布施助人(財、法二施,如:參加善緣慈善會)。如此漸漸修入大乘的心行,必漸能養成並調熟大乘的種性。 |
|
|
|
|
|
|
|
■TOP |